大家有沒有注意過「羽 草字頭」這個特別的字呢?就是上面草字頭、下面羽的那個字,讀音是「yù」,在古籍中偶爾會出現。這個字雖然現在很少用,但它的結構真的很有趣,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種上下結構的漢字到底藏了哪些秘密。
先來看幾個類似結構的字,都是草字頭搭配不同部件組成的:
漢字 | 結構 | 讀音 | 意思 |
---|---|---|---|
艹+羽 | yù | 古書中植物名 | |
芳 | 艹+方 | fāng | 花草的香氣 |
英 | 艹+央 | yīng | 花朵、傑出人才 |
說到這個「𦭳」字啊,它在康熙字典裡被歸在「艸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草字頭。以前查字典的時候,老師都教我們草字頭的字要查「艸」部,這是因為「艸」才是草字頭的本字,就像「⺾」是它的變體一樣。現在用手機查字很方便,但知道這些部首的由來還是挺有意思的。
這種上下結構的字在中文裡特別多,尤其是草字頭的字,很多都跟植物有關。像「茶」、「藥」、「菜」這些日常用字都是這樣組成的。不過「𦭳」字比較特別,它雖然有草字頭,但在現代幾乎看不到有人用,只有在研究古書或特殊文獻時才會遇到。我記得有一次在舊書攤看到一本清朝的植物圖鑑,裡面就出現過這個字,當時還特地查了好久才確認它的讀音呢。
現在很多人寫字都直接用電腦打字,可能連「艸」部跟「⺾」部的差別都不太清楚了。其實這些偏旁部首都有它的歷史淵源,像「羽」部跟「艸」部組合的字,除了「𦭳」之外還有幾個,但大多都很冷門。有時候翻翻字典會發現,原來漢字的世界這麼豐富,每個字背後都可能藏著一段故事。
羽字加草字頭怎麼念?這個罕見字你認得嗎?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一個超冷門的字,就是「䒤」這個字。說真的,第一次看到這個字的時候,我還以為是電腦亂碼勒!不過它可是真實存在的漢字,而且背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喔。
先來看看這個字的結構,上面是草字頭「艹」,下面是「羽」字,組合起來就是「䒤」。這個字的讀音是「rì」,跟「日」同音,在《康熙字典》裡有記載,意思是「草初生貌」,也就是形容小草剛剛發芽的樣子,超可愛的對吧!
字 | 結構 | 拼音 | 意思 |
---|---|---|---|
䒤 | 艹+羽 | rì | 草初生貌 |
說到這個字的使用頻率,真的是低到不行。我查了一下現代常用的字典,幾乎都沒收錄這個字,只有在一些古籍或是專門研究罕見字的書籍裡才找得到。不過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反而讓這些冷門字有機會被大家重新認識。像前陣子就有網友在PTT上討論這個字,引起一陣小小的熱議呢!
其實台灣還滿多這種罕見字的,像是「凪」、「燚」這些,雖然平常不太會用到,但知道一下也滿有趣的。特別是現在年輕人很愛玩文字梗,說不定哪天「䒤」這個字就會突然爆紅,變成新的網路流行語也說不定。大家覺得這個字長得像什麼呢?我自己是覺得它很像兩片小羽毛從草叢裡冒出來的樣子啦!
草字頭配羽部是什麼字?老一輩才知道的冷門漢字
最近在整理阿公的舊書時,發現一本泛黃的《康熙字典》,隨手翻到「艸部」竟然看到一個超特別的字——「翳」。這個「草字頭配羽部」的組合字,現在年輕人根本沒看過,連手機輸入法都要找半天才打得出來。問了身邊幾個朋友,大家都一臉茫然,反倒是隔壁80歲的陳奶奶一看就說:「這字我們以前常用啊!」
這個「翳」字其實很有意思,它不只是單純的「艹」加「羽」那麼簡單。在古早的用法裡,它既可以當動詞表示「遮蔽」,也能當名詞指「眼睛上的白膜」。老一輩常說的「目翳」就是指眼睛有白內障,這種用法在現在的醫學名詞裡反而少見了。記得小時候聽阿嬤講古,說誰家阿伯「目翳了」要去看醫生,現在想起來才恍然大悟。
字型 | 部首組合 | 讀音 | 常見用法 |
---|---|---|---|
翳 | 艹+羽 | ㄧˋ | 目翳、翳障 |
查了資料才發現,「翳」在台灣早期的民間用語中出現頻率其實不低。除了醫學用語外,像是「雲翳」形容雲層遮蔽太陽,「林翳」描寫樹林茂密遮天的樣子,都是很有畫面感的詞彙。現在這些用法幾乎只存在於老一輩的口中,或是像歌仔戲這類傳統戲曲的唱詞裡才會聽到。前陣子去鹿港聽南管,唱到「月被雲翳」這句時,台下年輕觀眾好多都露出困惑的表情。
有趣的是,這個字在現代中文裡並沒有完全消失,只是換了種形式存在。像是「陰翳」這個詞,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就用來寫《陰翳禮讚》,描述那種朦朧幽暗的美感。不過在台灣日常對話中,除非是特別有在研究書法或古文的,不然真的很少人會主動用到這個字。就連學校老師教部首時,也很少拿「翳」字當例子,難怪會變成老一輩才知道的冷門字。
為什麼字典查『𦭳』要翻艸部?原來有這個原因!每次翻字典找生僻字總是讓人頭痛,特別是像「𦭳」這種看起來像草又像竹的字,到底該查哪個部首才對呢?其實這跟漢字的造字原理和演變歷史大有關係,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小知識。
「𦭳」這個字在《康熙字典》裡被歸類在「艸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草字頭。雖然它現在的寫法看起來上半部像「⺮」(竹字頭),但其實這是字形演變過程中產生的誤會。根據文字學家的考證,「𦭳」原本是描繪某種草本植物的樣子,後來在隸變過程中,上半部的筆畫逐漸變得像竹字頭,但它的本義還是跟植物有關。這種情況在漢字裡並不罕見,很多字都會因為書寫習慣改變而「長歪」了。
字形演變階段 | 特徵描述 | 部首歸屬 |
---|---|---|
甲骨文/金文 | 象形草本植物 | 艸部 |
小篆 | 結構開始簡化 | 艸部 |
隸書 | 上部筆畫變形 | 漸似⺮部 |
楷書 | 定型為現今寫法 | 仍歸艸部 |
有趣的是,這種「形變部不變」的情況在漢字裡還不少見。像是「花」字雖然現在寫作艸頭,但它的古文字形其實是描繪花朵綻放的樣子;「茶」字也是,雖然現代寫法有艸頭,但最早是從「荼」字演變而來。這些例子都說明,漢字的部首分類往往保留著造字時的本義,而不是單純看現代字形來決定。所以下次遇到這種「長歪」的字,記得要追本溯源,才不會找錯部首白忙一場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