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戶尺寸怎麼挑?居家裝潢必知的實用指南
說到裝潢時挑選窗 尺寸,真的是一門大學問啊!窗戶大小不只影響採光通風,更關係到整體空間感。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常見的窗戶尺寸規格,還有挑選時要注意的小細節,讓你家的窗戶既美觀又實用。
常見窗型與尺寸對照
台灣住宅最常用的鋁合金窗戶,其實有幾種基本規格可以參考。像是客廳常用的落地窗,寬度通常從120公分起跳,高度則在180~210公分之間;而一般房間的推拉窗,尺寸就比較靈活,常見的是寬90~120公分、高120~150公分。這裡整理一個簡單表格給大家參考:
窗型 | 寬度範圍(cm) | 高度範圍(cm) | 適用空間 |
---|---|---|---|
氣密橫拉窗 | 60~150 | 90~180 | 臥室、書房 |
落地窗 | 120~300 | 180~240 | 客廳、主臥 |
鐵厝用鋁窗 | 90~180 | 120~200 | 陽台、倉庫 |
尺寸規劃的實用眉角
挑窗戶不是越大越好喔!要考慮到開窗方向和家具擺設。像是有做系統櫃的房間,窗戶高度最好比櫃子高15~20公分,才不會被擋住採光。另外,氣密窗的框體厚度也要注意,15公分款的隔音效果就比半氣密窗好很多,適合靠馬路的房子。
老屋翻新時常遇到窗框尺寸不合的問題,這時候可以考慮「便品鋁窗」這類現成規格,價格比較親民。記得量尺寸時要從磚牆到磚牆,別只量舊窗框,不然新窗戶可能會裝不下。浴室的小氣窗建議做寬45~60公分就好,太大反而容易讓濕氣跑進室內。
特殊需求這樣調整
想要大片景觀窗的話,寬度可以做到240公分以上,但要注意結構安全,最好加裝強化玻璃。現在很流行的橫拉式氣密窗,15公分厚的款式防風效果特別好,颱風天也不用擔心滲水。如果是鐵皮屋加裝鋁窗,記得選專用的「鐵厝窗」,它的框架比較厚,能承受金屬熱脹冷縮的變形。
台灣常見的鋁窗尺寸規格有哪些?一次看懂標準尺寸,這對要裝修或更換窗戶的朋友來說超級重要!畢竟選對尺寸才不會讓師傅到現場發現裝不下去,還要臨時改來改去超麻煩的。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台灣最常見的鋁窗尺寸,讓你在選購時心裡有個底。
首先要知道,台灣的鋁窗尺寸其實有分「固定窗」和「推拉窗」兩種主要類型。固定窗就是那種不能打開的,通常用在氣窗或採光窗;推拉窗則是左右滑動的那種,最常見於陽台或房間窗戶。一般來說,廠商都會有現成的標準尺寸,但如果家裡窗框比較特殊,也可以客製化訂做,只是價格會貴一些啦!
下面整理了一個表格,列出台灣最常見的鋁窗標準尺寸給大家參考:
窗型 | 寬度 (cm) | 高度 (cm) | 適用場合 |
---|---|---|---|
氣窗 (固定) | 60-90 | 30-45 | 浴室、廚房通風 |
單扇推拉窗 | 60-75 | 120-150 | 房間、小陽台 |
雙扇推拉窗 | 120-150 | 120-180 | 客廳、大陽台 |
三扇推拉窗 | 180-240 | 120-210 | 大面採光、落地窗 |
要注意的是,這些尺寸都是「窗扇」本身的規格,實際安裝時還要考慮窗框的厚度和牆面的結構。像老房子常常會遇到磚牆厚度比較厚,或是窗台高度不一樣的狀況。另外現在很多新建案為了美觀,會做整面式的鋁窗,這種就要特別量測,不能直接套用標準尺寸了。
說到鋁窗的選購,除了尺寸之外,玻璃厚度也很重要。一般來說,5mm厚的強化玻璃就夠用了,但如果是高樓層或颱風比較多的地區,建議可以做到8mm比較安全。還有就是窗框的厚度,現在主流都是1.4mm以上的鋁料,太薄的雖然便宜但容易變形,用沒幾年就會開始漏水,真的不要省這個錢啊!
裝修新手必看!窗户尺寸該怎麼量才準確?這可是裝修時最容易出錯的環節之一,很多朋友第一次量窗戶都會手忙腳亂,最後做出來的窗簾不是太短就是卡不進去。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技巧,讓你第一次量窗就上手!
首先要注意的是,量窗戶不是隨便拿捲尺比劃就好。建議準備好鉛筆、筆記本和手機拍照功能,邊量邊記錄才不會搞混。記得要從三個地方量起:窗框內側的寬度、高度,還有窗框外緣到牆面的深度。特別是老房子的窗戶常常不是標準尺寸,每個窗戶都要單獨量過才準。
測量位置 | 注意事項 | 工具建議 |
---|---|---|
窗框內側寬度 | 量上中下三處取最小值 | 金屬捲尺 |
窗框內側高度 | 量左右兩側及中間 | 雷射測距儀更方便 |
窗框外緣深度 | 確認窗簾軌道安裝空間是否足夠 | 直角尺輔助 |
實際操作時,很多人會忽略窗戶周圍的障礙物。比如說冷氣管線、插座位置或是窗台突出部分,這些都會影響後續窗簾安裝。建議量尺寸時要特別標註這些細節,最好用手機拍下窗戶全景和特寫,到時候跟窗簾師傅溝通會更清楚。
如果是打算做落地窗簾,記得要從天花板量到地板,而不是只量窗戶高度。現在流行的整面牆窗簾看起來很大氣,但前提是要量對尺寸。另外也要考慮窗簾盒的預留空間,一般建議比實際窗戶寬度多抓10-15公分,這樣拉起來才會順不會卡卡的。
最近有朋友在裝修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什麼我家窗戶尺寸和鄰居不一樣?原來跟建築法規有關」。其實這在台灣的老公寓特別常見,尤其是一些屋齡超過30年的社區,常常會發現明明是同棟樓,但窗戶大小、位置卻不太一樣,這背後真的藏著不少建築規範的小秘密呢!
首先要知道,台灣的建築法規其實隨著時代一直在調整。以最常見的「採光面積」規定來說,現在的標準是居室窗戶面積不得小於樓地板面積的1/8,但早期法規可能只要求1/10。如果你家是後來改建的,就可能為了符合新規定而把窗戶開得比鄰居大。另外像「防火間隔」也會影響窗戶設計,像是面對隔壁棟的窗戶就不能隨便開,必須保留一定距離。
這邊整理幾個影響窗戶尺寸的常見法規因素:
影響因素 | 說明 |
---|---|
建照核發年代 | 1984年前後法規大修,採光標準、逃生規範都有調整 |
建築類型 | 公寓大廈 vs 透天厝的規範不同,尤其逃生窗尺寸要求差異大 |
所在樓層 | 4樓以上逃生窗最小寬度須達75公分,低樓層可能只有60公分 |
鄰棟距離 | 面對隔壁建築的窗戶可能被要求縮小或加裝防火材質 |
還有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冷知識:早期有些建商會用「陽台外推」來增加室內面積,這時候窗戶其實是原本的陽台落地窗改造的,所以尺寸會特別大。後來政府嚴格取締違建,這類窗戶如果在1995年前既存違建可以緩拆,但新違建就會被要求恢復原狀。這也是為什麼同社區窗戶會長不一樣的原因之一。
另外像台北市和新北市的規範也有些微差異,比如台北市對商業區的窗戶隔音要求更嚴格。如果剛好住在行政區交界處,可能隔條馬路就看到對面社區的窗戶設計完全不同。這些細節在買房時很少人會特別注意,等到裝修要換窗戶時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窗框尺寸是特殊規格,想找現成品來換都沒那麼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