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愛我的女兒。這句話說出口的瞬間,連我自己都被嚇到了。但這確實是我這五年來,每天深夜哄睡孩子後,盯著天花板最真實的感受。不是因為她不夠可愛,而是當媽媽這件事,把我的人生撕成了碎片。
時間軸 | 事件 | 情緒變化 |
---|---|---|
2020年生產日 | 難產大出血 | 從期待變成恐懼 |
2021年 | 辭職全職帶小孩 | 專業自信徹底瓦解 |
2023年 | 發現丈夫手機裡的曖昧訊息 | 憤怒轉為自我懷疑 |
2025年現在 | 幼兒園老師暗示孩子發展遲緩 | 麻木到想逃離 |
記得前年面試那份夢寐以求的工作時,對方問我「為什麼職涯空白三年」,我捏著哺乳期還沒退的脹痛胸口說「家庭因素」。後來在LinkedIn看到錄取者動態,是個剛畢業的女生,她發文感謝公司給機會的樣子,像極了25歲時在科技展意氣風發的我。現在手機裡存著保母仲介的電話,但每次要撥出時,女兒就會突然發燒或摔傷膝蓋。
上週在媽媽群組看到有人轉貼「Beware of Realistic Indeed Scams」的討論串,突然覺得自己才是被詐騙的那個。當初說好要一起育兒的丈夫,現在連家長聯絡簿都懶得簽名。昨天女兒把蠟筆塗滿我還沒寄出的求職信時,我失控吼了她,事後卻在浴室發現她用小毛巾幫我的拖鞋排得整整齊齊——這孩子根本不知道,她越是這樣懂事,我就越痛恨自己說不出口的「不愛」。
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不愛女兒?媽媽的真心話
最近常常在深夜哄睡女兒後,看著她熟睡的小臉,心裡卻浮現一個讓我自己都嚇一跳的念頭:「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不愛女兒?」。這種感覺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育兒生活中慢慢累積的。其實很多媽媽都有類似的困惑,只是不敢說出口,怕被貼上「壞媽媽」的標籤。
當媽前想像的親子關係總是充滿粉紅泡泡,但現實是每天要處理無數的哭鬧、餵飯、換尿布。有時候女兒無理取鬧到讓我崩潰,那種煩躁感會瞬間淹沒母愛。特別是當她明明很睏卻硬要玩,或是把剛整理好的玩具全部倒出來時,我真的會忍不住對她大小聲,事後又自責到不行。
理想中的母愛 | 現實中的感受 |
---|---|
無條件包容 | 偶爾想逃離 |
隨時充滿耐心 | 會被磨光 |
自然流露 | 需要刻意經營 |
其實這種矛盾很正常,母愛不是開關一按就永遠滿格。我們會累、會煩,這不代表不愛孩子,只是我們也是人。我有個朋友說,她每天最放鬆的時刻是把小孩送去保母家後,自己在超商喝咖啡的15分鐘。聽到的當下我差點哭出來,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育兒的辛苦常常讓我們忽略了自己,連帶也影響對孩子的感受。
現在我學會在情緒來臨時先深呼吸,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我也開始記錄女兒可愛的小舉動,像是她突然跑來抱我,或是學我講話的模樣。這些片段會在我快要撐不住時浮現,提醒我心底那份愛一直都在,只是被日常的疲憊暫時遮住了。
當媽媽卻沒有母愛是正常的嗎?過來人分享這個問題,其實很多新手媽媽都偷偷想過卻不敢問。我身邊就有幾位朋友坦言,剛生完小孩時完全沒有傳說中「母愛爆發」的感覺,甚至看到寶寶哭鬧只覺得煩躁。這不是妳不夠好,而是社會給媽媽的期待太高了。
常見的母愛迷思 vs 現實狀況
迷思 | 現實 |
---|---|
生完會立刻愛上寶寶 | 有些人需要數週甚至數月培養感情 |
母愛是天生的本能 | 更像是後天學習的情感 |
不感動就是冷血 | 可能只是產後荷爾蒙或太疲累 |
我表姐當初剖腹產後,躺在病床上看著護士抱來的嬰兒,第一個念頭是「這真的是我的孩子嗎?」。她說那種疏離感讓她自責好久,後來才知道這是「產後情感遲滯」,跟妊娠紋一樣常見卻沒人討論。另一位閨蜜更坦白,她直到寶寶會對她笑才真正產生親密感,之前都覺得像在照顧別人家的小孩。
現在媽媽社團裡越來越多人敢說真話,發現原來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一見鍾情」式的母愛。有些媽媽要等到孩子會互動、會叫媽媽,那種被需要的感覺才慢慢喚醒愛意。重點是別急著否定自己,給彼此時間適應這個人生重大轉變。
如何面對不愛自己小孩的罪惡感?心理師建議
最近在媽媽社團看到好多人在討論這個話題,其實這種感覺比想像中更常見,只是大家都不敢說出口。心理師告訴我,這種罪惡感通常來自社會對「母愛天生」的過度期待,但現實是親子關係也需要時間培養,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刻進入狀況。
先別急著否定自己的感受,我們來看看心理師整理的常見情況與應對方式:
可能原因 | 實際狀況 | 建議做法 |
---|---|---|
產後荷爾蒙變化 | 情緒不穩影響親子連結 | 尋求醫療協助,給身體恢復時間 |
教養壓力過大 | 疲憊導致情感疏離 | 每天設定15分鐘專屬親子時間 |
孩子個性不合 | 氣質差異造成摩擦 | 找出共同興趣作為互動橋樑 |
自我期待過高 | 用「完美父母」標準苛責自己 | 接受「夠好就好」的育兒哲學 |
有位個案分享,她直到小孩兩歲才真正感受到母愛,之前都覺得自己像在照顧別人的孩子。心理師強調這很正常,親情本來就是透過日常相處累積的。與其糾結「為什麼我不愛」,不如先從具體的小互動開始,比如幫孩子梳頭髮時多聊幾句,或是一起看他們喜歡的卡通。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這種感覺持續超過半年,並伴隨失眠、食欲改變等症狀,可能是產後憂鬱的徵兆。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提醒,台灣約有10-15%的產後媽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憂鬱情緒,及時尋求專業幫助很重要。現在各縣市衛生所都有提供免費心理諮商服務,不用一個人硬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