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台灣的網路圈很常聽到「吉意思」這個詞,其實就是台語「真有意思」的諧音啦!這個詞現在被年輕人拿來形容各種有趣、有梗的人事物,從網路迷因到日常生活的小確幸都可以用。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超夯的用語是怎麼滲透進我們的日常對話中的~

說到「吉意思」的應用範圍真的超廣,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的使用情境給大家參考:

使用場合 舉例 備註
網路梗圖 看到超有創意的迷因 通常會搭配「這張圖吉意思」留言
朋友對話 聽到朋友講了超ㄎㄧㄤ的發言 代替「很鬧欸」使用
美食分享 吃到意外美味的巷口小吃 比「好吃」更有在地感
追劇心得 劇情出現神轉折時 比「太扯了」更帶趣味性

其實「吉意思」會紅起來不是沒有原因的,它完美結合了台語的親切感和網路用語的幽默感。像前陣子PTT上有人分享自家阿嬤用台語講冷笑話,底下就爆出一排「阿嬤吉意思」的推文,這種用法既有溫度又能準確表達「有趣中帶點可愛」的感覺。現在連便利商店店員找零時說「找你三塊錢吉意思」都會讓人會心一笑,根本是新一代的國民用語。

觀察這幾個月的社群趨勢,從Dcard到IG限動,「吉意思」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特別是美食部落客最愛用,像是「這家鹹酥雞加蒜頭吉意思」、「老闆自創的珍珠奶茶口味吉意思」,比起制式的「推薦」、「必吃」更有個人特色。就連Youtuber拍片也開始把「今天要來開箱吉意思的東西」當成口頭禪,完全取代了過度使用的「超狂」、「太神啦」這些詞。

吉意思

最近FB、IG上大家都在問「吉意思到底是什麼?台灣人都在討論的流行語解析」,其實這個詞是從台語「激骨」(kik-kut)演變來的啦!原本是指人很愛鬧、愛開玩笑,現在年輕人把它簡化成「吉」,用法變得更廣,可以形容事情很有趣、很ㄎㄧㄤ,或是人很幽默風趣。像是有朋友講了超好笑的幹話,你就會說「哇靠這太吉了吧!」。


這個詞會紅起來,跟台灣年輕人愛用諧音梗有關。從最早PTT鄉民用「吉」代替「激」,到現在連便利商店店員找零時都會說「這樣找你85元,很吉吼!」(因為85=白癡的諧音),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用法給大家參考: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使用情境 例句 背後含義
朋友講幹話時 「你這樣母湯喔太吉了」 形容言行很搞笑
看到有趣影片 「這影片有夠吉」 內容很ㄎㄧㄤ
自嘲場合 「我剛剛跌倒超吉」 用幽默化解尷尬

要注意的是,「吉」雖然是正面用語,但還是要看場合使用。像在長輩面前說「阿嬤你這樣很吉」,可能會被以為在說老人痴呆(笑)。現在連商家都跟上潮流,有些飲料店會推出「吉吉檸檬」特調,其實就是加了跳跳糖會嗶嗶啵啵的那種,完全抓住年輕人喜歡驚喜感的心理。

這個詞的流行也反映出台語混搭中文的創意,像「吉」搭配「笑死」變成「吉笑」,或是「吉咪」這種裝可愛的用法。下次聽到有人說「今天好吉喔」,別以為是在講吉不吉利,其實是在說今天過得很歡樂啦!

最近在台灣年輕人圈超夯的「吉意思」你聽過嗎?吉意思怎麼用?5個超實用例句教你輕鬆上手!這個詞其實是從台語「真有意思」演變來的,現在變成超萬用的口頭禪,不管稱讚、吐槽還是開玩笑都能用。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人日常最愛用的情境,讓你一秒變身在地通!

首先來看看「吉意思」最常見的用法,就是當你覺得某件事很有趣或很特別的時候。比方說朋友跟你分享他養的倉鼠會自己開籠子,你就可以回:「哇靠!你家的倉鼠會越獄喔?吉意思欸~」這種時候語氣要帶點驚喜感,尾音拉長一點更有fu。另外在IG看到朋友po了超有創意的限動,留言打「這個排版太吉意思了吧!」絕對比按愛心更有溫度。

當然啦,「吉意思」也能用來表達反諷的意思,這時候就要搭配翻白眼的表情。像是同事又在炫耀他新買的iPhone,但其實只是換了手機殼,就可以冷笑說:「呵呵…吉意思喔?」下面整理幾個不同情境的用法對照表:


情境 例句 語氣重點
真心覺得有趣 你居然用泡麵煮火鍋?太吉意思了! 音調上揚、眼睛發亮
敷衍回應 喔…吉意思…(低頭滑手機) 平板音調、心不在焉
反諷吐槽 又遲到?吉意思捏~ 挑眉、嘴角上揚
驚嘆佩服 這手遊你全破關了?吉意思! 用力點頭、比大拇指
尷尬緩和 吉意思…我們還是換話題吧哈哈 乾笑、摸後腦勺

最近很多店家也開始用這個詞來拉近跟年輕客群的距離,像是有間飲料店在杯套印「本店珍珠吉意思大顆」,結果變成IG打卡熱點。還有些YouTuber會把「吉意思」當影片標題,像是「試吃超吉意思的香菜奶茶」、「開箱吉意思的扭蛋」之類的,點閱率都特別高。不過要注意的是,跟長輩或正式場合還是別亂用,上次有網友在家族群組說阿嬤煮的菜「吉意思鹹」,結果被已讀整整三天…

吉意思

最近在IG、Dcard上常看到「吉意思」這個詞,為什麼年輕人都在説吉意思?背後的文化意義大公開。其實這個詞源自台語「真有意思」的諧音演變,現在被年輕世代用來表達「很可以」、「這很讚」的意思,成為新一代的流行語。從夜市小吃到穿搭風格,只要覺得某件事物很對味,年輕人都會用「吉意思」來稱讚,背後反映的是台灣年輕族群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創意改造。

這個詞的流行也跟網路迷因文化有關,台灣年輕人特別喜歡把日常用語玩出新花樣。像是把台語發音轉成中文諧音,或是加入日文元素(因為「吉」在日文有吉祥的意思),創造出這種混搭風格的流行語。這種語言創新不僅讓溝通更有趣,也形成一種同溫層的認同感,說「吉意思」就像是在對暗號一樣,懂的人自然會心一笑。

以下是「吉意思」常見使用情境分析:

使用場合 舉例 背後意涵
美食推薦 「這家鹹酥雞加蒜頭吉意思啦!」 表達強烈認同感
穿搭評價 「你今天的OOTD很吉意思欸」 稱讚有個人風格
活動邀約 「週末去露營?吉意思喔!」 展現熱情回應

觀察發現,「吉意思」特別常出現在18-25歲的Z世代對話中,他們習慣用這種輕鬆詼諧的方式來拉近距離。比起正經八百的稱讚,用這種帶點戲謔感的詞彙反而更能表達真實情感。而且這個詞天生自帶台灣味,用台語諧音加上中文書寫,完美體現了現在年輕人混用語言的習慣,就像我們平常講話會自然夾雜「超ㄎㄧㄤ」、「是在哈囉」一樣。

從社群媒體的擴散來看,「吉意思」最早大概是從PTT和IG限動開始流行,後來被YouTuber和網紅們帶起來。大家發現這個詞拿來拍短片或寫貼文都很有效果,既能展現台灣本土特色,又不會太俗氣。現在連一些品牌小編都會用「這波操作很吉意思」來跟年輕網友互動,可見它的感染力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