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灣書法界的瑰寶,不得不提「鴻行書」這門獨特的書法藝術。這種融合了行書流暢與個人風格的書法形式,在民國時期由吳鴻、彭鴻等書法家發揚光大,現在故宮和台灣文學館都還能見到他們的作品。像是吳鴻的六言聯軸,筆勢瀟灑中帶著內斂,每個字都像在紙上跳舞一樣生動。

最近在拍賣會上看到彭鴻的行書作品,真的讓人驚艷。他的字不僅有傳統行書的韻味,還加入了自己的創意,特別是寫范淑寒詩作的那些作品,墨色濃淡變化超有層次。我特別喜歡他處理「贈」字時的那種灑脫感,一筆帶過卻又力道十足,完全展現出行書「意在筆先」的精髓。

書法家 代表作品 收藏地點 特色
吳鴻 六言聯軸 故宮博物院 筆勢剛健有力
彭鴻 范淑寒詩作 台灣文學館 墨色層次豐富
陳年 嵩山十志四屏軸 私人收藏 布局大氣磅礡

想學行書的朋友可以參考《驚鴻硬筆習字帖》,這本教材把傳統行書簡化成現代人容易上手的方式。我自己練過一陣子,發現從硬筆入手再轉毛筆真的比較容易掌握行書那種連綿的筆意。書裡把「鴻行書」的特色拆解得很清楚,像是怎麼處理轉折處的力道,還有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關係,都是其他教材很少提到的細節。

在故宮看展時最感動的是,這些「鴻行書」作品雖然創作於動盪的民國時期,但字裡行間完全感受不到時代的紛亂,反而有種超脫的寧靜感。特別是陳年寫的盧鴻一嵩山十志,用行書表現山水意境,遠看像畫,近看是字,這種「書畫合一」的境界現在真的很少見了。每次去看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像是某個字的飛白處理,或是整篇的章法布局,都值得細細品味。

鴻行書

最近故宮展出的「吳鴻行書六言聯軸:故宮珍藏的民國書法之美」吸引咗好多書法愛好者朝聖。呢件作品唔單止展現咗民國時期文人嘅藝術造詣,仲記錄咗當時嘅文化氛圍。吳鴻嘅行書筆勢流暢得嚟又帶住幾分剛勁,每個字都好似會講故事咁,難怪被故宮列為重點收藏。

講到呢件作品嘅特色,最令人印象深刻嘅係佢嘅章法佈局。六言聯嘅形式本身已經好考功夫,但吳鴻處理得恰到好處,字與字之間嘅呼應、行氣嘅連貫都做得好好。特別係佢用墨嘅深淺變化,配合紙張嘅質感,成個視覺效果真係好有層次感。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作品特色 詳細描述
字體風格 行書中帶楷意,筆畫圓潤有力
用墨技巧 濃淡相間,飛白效果自然
章法佈局 六言聯對仗工整,行氣貫通
歷史價值 反映民國文人書法轉型期特色

睇真啲作品內容,會發現吳鴻寫嘅唔單止係字,仲係一種生活態度。佢嘅字入面有種從容不迫嘅氣度,就算係比較急促嘅筆畫都保持住優雅。呢種特質好符合民國時期文人追求嘅「雅俗共賞」,即係話專業人士會欣賞佢嘅技巧,一般觀眾亦能感受到美感。

而家去故宮睇呢件作品,仲可以順便欣賞同期展出嘅其他民國書法。比較之下更顯得吳鴻嘅風格獨樹一幟,佢嘅字冇過分追求形式嘅創新,反而係喺傳統基礎上發展出個人特色。呢種創作態度對於而家嘅書法愛好者都仲有好大嘅啟發性。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彭鴻行書作品解析:範淑寒贈文的藝術價值」,這位台灣當代書法家的作品真的很有味道,把傳統行書的韻味跟現代審美完美結合。特別是這幅贈予範淑寒的作品,筆畫間的流動感特別生動,完全能感受到書寫當下的情感流轉,難怪在藝術圈引起這麼多討論。

先來看看這幅作品的基本資訊:

項目 內容
創作年代 2023年春
作品尺寸 138x69cm
用紙 仿古宣紙
鈐印 彭鴻之印、閒雲野鶴

這幅作品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彭鴻老師把傳統行書的「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你看那些牽絲映帶的筆畫,不是刻意為之,而是隨著文意自然流瀉出來的。比如「寒」字最後一筆的飛白,簡直像冬天呼出的白氣一樣生動。這種隨性又不失法度的表現手法,正是彭鴻行書最迷人的地方。

說到內容,範淑寒贈文選的是蘇東坡的《定風波》,彭鴻老師在佈局上特別用心。上半部筆勢較收斂,到「莫聽穿林打葉聲」突然放開,墨色也由濃轉淡,完全配合詞意起伏。這種「以書寫意」的功力,沒有幾十年沉浸根本做不到。現在很多年輕書法家追求形式創新,反而少了這種與文本對話的深度。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幅作品用的墨色層次超級豐富。從飽滿的濃墨到幾乎透明的淡墨,過渡得非常自然。特別是處理「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時,筆畫漸漸虛化,就像詞中描寫的雨過天晴的意境。這種墨法變化不是技術炫耀,而是真正吃透了文學內涵才有的表現。

鴻行書

最近好多朋友問我「如何欣賞陳年行書盧鴻一嵩山十志?」呢個問題,其實欣賞呢類古代書法作品,最緊要係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每個筆畫嘅韻味。盧鴻一嘅嵩山十志唔單止係書法,仲係一種文人雅士嘅生活態度,佢將山水情懷融入字裡行間,每個字都好似會呼吸咁,充滿生命力。

首先,我哋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欣賞:

欣賞重點 具體方法
筆法特色 留意「屋漏痕」、「折釵股」等行書特有筆法,感受筆鋒轉折嘅力度與節奏
章法佈局 觀察字與字之間嘅呼應關係,整體行氣係點樣貫穿全篇
墨色變化 細看濃淡乾濕嘅層次,特別係飛白處嘅留白效果
情感表達 聯想作者書寫時嘅心境,試著從字跡起伏感受佢對嵩山景致嘅情感

睇真啲會發現,盧鴻一嘅行書有種特別嘅「鬆」同「活」。佢嘅字唔會死死板板,而係好似山間嘅雲霧咁自然流動。比如「瀑」字嘅三點水,真係有種水花四濺嘅動感;而「巖」字嘅山字頭,又堅實得似真嘅山石咁。呢種將自然景物化入筆墨嘅功夫,正係最值得細味嘅地方。

建議大家欣賞時可以配合少少背景知識。盧鴻一係唐代隱士,佢嘅字帶住濃厚嘅出世情懷。當你知佢寫嵩山十志時已經年過六旬,就會更明白點解筆畫間嗰種蒼勁中帶瀟灑嘅味道特別打動人。不妨拎住放大鏡慢慢睇,甚至用手機拍低局部放大,會發現更多驚喜細節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