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每個月都要面對的「葵水月經」,台灣女生們一定都很有感吧!從古至今,這個生理現象雖然讓人不舒服,卻也代表著女性身體的獨特節奏。今天就讓我們用輕鬆的方式,聊聊這個陪伴我們大半輩子的老朋友。
你知道嗎?在古代中醫裡,月經被稱為「天癸」、「月信」或「經水」,聽起來是不是比現代用語文雅多了?古人認為月經是女性氣血循環的重要表現,甚至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調理觀念。看看這個簡單的對照表:
古代稱呼 | 現代說法 | 中醫觀點 |
---|---|---|
天癸 | 初經 | 腎氣充盈的表現 |
月信 | 月經 | 氣血循環的規律 |
經水 | 經血 | 陰血代謝的產物 |
現代女生雖然不用像古人那樣忌諱談論月經,但我們對身體的了解反而更科學了。像我自己年輕時總覺得經痛忍一忍就過去了,後來才知道原來可以透過飲食、運動來改善。中醫師朋友就常說,月經期間要特別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腳部,喝點黑糖薑茶真的能緩解不適呢!
說到經期保養,台灣女生真的很幸福,隨處都能買到紅豆湯、四物飲這些傳統飲品。我媽那輩的人還會自己煮「月內湯」,現在雖然方便多了,但有些老方法還是很管用。記得有次經痛到不行,同事教我按壓「三陰交」穴道,沒想到真的有效,這些小智慧都是前人累積下來的經驗啊。
隨著年齡增長,每個女生都會面臨更年期的轉變。古人說「七七天癸竭」,指的就是49歲左右月經逐漸停止的過程。雖然現代人營養好,停經年齡可能往後延,但這個生理變化依然會帶來不少困擾。這時候就更要好好照顧自己,像中醫常說的「以血為本」,不管在哪個階段都很適用呢!
女生必看!月經來時為什麼會痛到懷疑人生?每次那個來就痛到在床上打滾,連止痛藥都壓不住?其實經痛不是「正常現象」,背後可能藏著身體給你的警訊喔!
先來聊聊最常見的原發性經痛,這通常是前列腺素分泌過多惹的禍。這種物質會讓子宮收縮幫經血排出,但分泌太多就會讓子宮「抽筋」抽過頭。特別是經期頭兩天最明顯,有人甚至會痛到冒冷汗、想吐,連腰都直不起來。這時候熱敷小腹真的超有用,建議可以用暖暖包或熱水袋,溫度不要太高,40度左右最剛好。
不過如果是繼發性經痛就要特別注意了,這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在作怪。這種疼痛通常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月經結束後還在痛。我朋友之前就是這樣,後來檢查才發現是巧克力囊腫,拖太久差點影響生育能力。所以如果出現以下狀況,真的建議要去看醫生:
警訊症狀 | 可能原因 | 建議檢查時間 |
---|---|---|
經血量大到貧血 | 子宮肌瘤 | 月經結束後1週內 |
性交時疼痛 | 子宮內膜異位 | 非經期期間 |
經痛逐年加重 | 骨盆腔發炎或腺肌症 | 疼痛發作時就診 |
平常保養也很重要,很多女生不知道經期前喝冰飲會讓血管收縮更痛。中醫師建議可以喝點黑糖薑茶,薑裡的薑烯酚能抑制前列腺素。我自己還會補充鎂片,因為缺鎂會讓肌肉更容易抽筋。另外適度運動真的有用,像瑜伽的貓牛式能放鬆骨盆,但千萬別在經期做倒立動作啊!
飲食方面要少吃油炸和乳製品,這些會促進發炎反應。反而可以多吃富含omega-3的鮭魚、亞麻籽,幫助抗發炎。有在健身的女生要注意,過度節食會讓雌激素不足,反而讓經痛更嚴重。記得那時候我為了減肥不吃澱粉,結果下次月經痛到去掛急診,真的是血淚教訓…
古人説的「癸水」到底是什麼?原來就是大姨媽啦!這個聽起來很文雅的詞,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月經。古代人講話真的很含蓄,連這種生理現象都要用這麼詩意的詞來形容,不過也反映出他們對女性身體的尊重呢。
說到古代對月經的稱呼,真的超多種的!每個朝代、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說法,而且都很有畫面感。像是「月信」、「月事」、「紅潮」這些,聽起來是不是比直接說月經文雅多了?不過現在我們都習慣用「大姨媽」這種親切的稱呼了,反而覺得古人那些說法有點距離感。
古代稱呼 | 現代說法 | 特色描述 |
---|---|---|
癸水 | 月經 | 五行中屬水,象徵周期性 |
月信 | 月經 | 強調規律性像信使 |
紅潮 | 月經 | 形容經血顏色 |
天癸 | 初經 | 指少女第一次來潮 |
其實古人對月經的觀念也很有趣,他們認為這是女性身體在排毒,所以會特別注意這段時間的調養。有些醫書還會記載月經期間要避免吃生冷食物、不能洗頭之類的禁忌,雖然現在看來有些觀念不太科學,但也能感受到古人對女性健康的關心。
現在我們都直接說「月經」或「生理期」了,不過偶爾看到古裝劇裡出現「癸水」這種詞,還是會覺得蠻新鮮的。畢竟語言會隨著時代改變,但不管用什麼詞,重要的是要正確認識這個正常的生理現象啦!
月經週期怎麼算?3分鐘搞懂你的生理時鐘
每次聽到身邊姐妹在算「安全期」或討論經期不準時,你是不是也一頭霧水?其實搞懂月經週期沒那麼難,就像在追蹤自己的生理時鐘一樣簡單。一般來說,月經週期是從這次月經來的第一天,算到下次月經來的前一天,通常會落在21-35天之間,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週期長短也會有差異。
要準確計算自己的週期,建議可以連續記錄3個月以上。現在很多手機APP都能幫忙追蹤,不過用紙本記也很方便。重點是要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像是分泌物狀態、有沒有經前症候群等,這些都是身體在跟你對話的方式。
週期天數 | 身體變化 | 注意事項 |
---|---|---|
1-7天 | 月經來潮 | 注意保暖,避免劇烈運動 |
8-14天 | 排卵期前 | 分泌物增多,可能會有蛋清狀分泌物 |
15-21天 | 排卵期後 | 基礎體溫略升,乳房可能脹痛 |
22-28天 | 經前期 | 情緒波動較大,容易水腫 |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週期經常不規律,像是超過35天或短於21天,建議可以找婦產科醫生聊聊。特別是突然變得不規律,或是經血量異常多/少,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平常也可以多觀察自己的基礎體溫變化,這對想懷孕或避孕的女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養成記錄月經的好習慣,不僅能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遇到婦科問題時也能提供醫生更完整的資訊。有些女生會搭配記錄飲食、睡眠和情緒狀態,這樣更能掌握生理週期對生活的影響。記得,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用太糾結「標準值」,重點是找出自己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