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診間常遇到病人問:「疝氣是什麼意思?」其實疝氣就是我們俗稱的「脫腸」,是指身體組織或器官從原本的位置跑到不該去的地方。最常見的就是腹股溝疝氣,男生女生都可能發生,但男生比例高出許多,特別是老人家和小朋友要特別注意。

疝氣發生的主要原因跟腹壁肌肉薄弱有關,可能是先天發育不全,也可能是後天因素造成。像是長期便秘用力、搬重物、慢性咳嗽,甚至是肥胖都可能讓腹壓增加,導致疝氣發生。有些爸媽會發現小朋友哭鬧時鼠蹊部鼓起來,那就是典型的疝氣症狀。

常見疝氣類型 好發族群 主要症狀
腹股溝疝氣 男性、嬰幼兒 鼠蹊部隆起、站立時明顯
股疝氣 中老年女性 大腿內側腫塊、可能伴隨疼痛
臍疝氣 新生兒、孕婦 肚臍周圍突出

很多人會問疝氣會不會自己好?其實除了部分嬰兒的臍疝氣可能隨成長改善外,大多數疝氣是不會自動復原的。如果放任不管,可能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發生「嵌頓性疝氣」,這時腸子卡住會造成劇痛、嘔吐,必須緊急處理。醫師通常會建議在情況還不嚴重時就進行修補手術,現在有傳統開刀和腹腔鏡手術可以選擇,恢復期都比以前短很多。

平常要預防疝氣,可以從生活習慣做起。避免提太重物品、控制體重、治療慢性咳嗽,有便秘問題也要儘早改善。如果發現腹股溝有不明隆起,特別是在用力時出現、平躺時消失,就要趕快去看醫生檢查。老人家常常覺得疝氣不痛不癢就放著不管,但其實拖越久風險越高,手術也會變得更複雜。

疝氣是什麼意思

疝氣是什麼?台灣人最常問的5個問題一次解答

最近在診間常聽到病人問:「醫生啊,我下面腫一包是不是疝氣?」其實疝氣在台灣真的很常見,特別是常搬重物的勞工朋友或愛運動的年輕人。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最常被問到的5個問題,讓你一次搞懂這個「掉下來」的毛病。


首先,什麼是疝氣?簡單說就是肚子裡的器官(最常見是小腸)從腹壁薄弱處凸出來,在鼠蹊部或肚臍附近形成腫塊。很多人以為只有男生會得,其實女生也會喔!只是比例上男生比較多,大概每10個疝氣病人就有9個是男性。

常見疝氣類型比較表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類型 好發部位 好發族群 症狀特徵
腹股溝疝氣 鼠蹊部 男性居多 站立時明顯,躺下可能消失
股疝氣 大腿根部 女性較多 腫塊較小但容易卡住
臍疝氣 肚臍周圍 嬰兒/孕婦 肚臍凸出,按壓有咕嚕聲
切口疝氣 手術傷口處 有腹部手術史 傷口處鼓起,可能伴隨疼痛

第二個常被問的問題是:「疝氣不處理會怎樣?」說真的,放著不管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最危險的就是「嵌頓型疝氣」,腸子卡住導致血液不通,幾個小時內就可能壞死,這種情況要馬上開刀!平常如果只是輕微突出,可以先用疝氣帶暫時固定,但最終還是要靠手術修補。

再來很多人關心:「開刀會不會很痛?」現在台灣的疝氣手術已經進步很多了,大部分都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有些醫院甚至提供當天開刀當天回家的服務。不過術後1-2週還是要避免提重物和激烈運動,讓傷口好好癒合。

第四個問題是關於復發率:「開完刀還會再復發嗎?」這個要看手術方式和個人狀況。傳統手術的復發率約5-10%,而現在常用的無張力修補法(用人工網膜)可以把復發率降到1%以下。但抽菸、慢性咳嗽或便秘這些會增加腹壓的因素,都可能影響修補效果喔!

最後一個實用問題:「怎麼預防疝氣?」雖然沒辦法100%預防,但有些方法可以降低風險:控制體重、避免長期便秘、搬重物時用腿部力量而不是腰部、戒菸(減少慢性咳嗽),還有適度鍛鍊腹肌來強化腹壁。如果發現鼠蹊部有不明腫塊,特別是站著會痛、躺下消失,建議早點給醫生檢查比較安心。

為什麼會得疝氣?醫師解析常見成因與高風險羣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疝氣的問題,特別是那些常常要搬重物的做工朋友,或是剛生完小孩的媽媽們。其實疝氣就是身體的組織或器官從薄弱處凸出來,最常見的就是腹股溝疝氣,也就是俗稱的「脫腸」。這種情況雖然不會馬上危及生命,但拖久了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所以還是要早點了解成因跟預防方法。


疝氣最主要的成因就是腹壁肌肉變弱或破損,讓內臟有機會跑出來。這種情況可能跟先天體質有關,也可能是後天因素造成的。像有些人天生腹股溝那邊就比較薄弱,或是肚臍周圍的肌肉沒閉合好,這種從小就有疝氣風險。另外隨著年紀增長,肌肉組織慢慢退化,也會讓疝氣更容易發生。

常見的疝氣高風險羣可以整理成下面這個表格:

風險因素 具體情況
年齡 老年人肌肉退化,小孩先天結構未發育完全
性別 男性腹股溝疝氣發生率是女性的8-10倍
職業 需要長期搬重物、久站的工作(如搬運工、廚師)
生活習慣 長期抽菸、慢性咳嗽、便秘用力、肥胖
特殊狀況 孕婦、前列腺肥大、腹水患者、曾經腹部開過刀

除了表格裡提到的,其實還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要注意。像是很多上班族整天坐著不動,核心肌群沒鍛鍊,腹部肌肉就會越來越沒力。或是有些人減肥太快,脂肪掉了但肌肉沒跟上,也容易讓腹壁變薄弱。還有啊,咳嗽打噴嚏的時候如果太用力,瞬間腹壓增加,也可能會讓疝氣突然跑出來。

說到腹壓增加,這真的是現代人很常見的問題。現在大家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都有便秘困擾,上廁所時拼命用力,長期下來對腹部就是種負擔。另外像是有在健身的朋友,如果重量訓練時姿勢不正確,或是硬舉太重,也都有可能造成腹壓突然升高而誘發疝氣。

疝氣是什麼意思

疝氣什麼時候最容易發作?這些時段要特別注意!其實疝氣的發作跟日常活動息息相關,尤其台灣人愛吃又愛動,更容易在特定時間點誘發症狀。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高風險時段,讓你能提前防範,避免「掉腸子」的尷尬情況發生。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用力排便的時候,特別是便秘族要小心!當你蹲在馬桶上憋氣用力,腹壓瞬間飆高,這時候腹股溝或肚臍周圍的薄弱處就容易凸出一個包。很多阿伯都是這樣發現自己得疝氣的,所以記得多吃蔬果保持排便順暢啊!

再來是搬重物的瞬間,這點工地師傅和搬家工人最懂。當你彎腰提起重物時,腹部肌肉緊繃,如果姿勢不正確或突然發力,疝氣就可能找上門。建議搬東西時記得用腿部力量,別全靠腰腹硬撐。

高風險時段 原因分析 預防建議
用力排便 腹壓突然增加 多攝取纖維、保持排便順暢
搬運重物 腹部肌肉過度施力 使用正確姿勢、避免逞強
劇烈咳嗽 連續性腹壓變化 及時治療呼吸道疾病
長時間站立工作 重力持續壓迫腹股溝 適時坐下休息、穿支撐褲

另外感冒咳嗽也是隱形殺手!連續劇烈的咳嗽會讓腹腔壓力反覆升高,門診就遇過阿嬤咳到疝氣掉出來送急診的案例。如果感冒一直咳不停,記得用手稍微托住腹股溝部位減輕壓力。

最後要提醒的是運動過度的情況,特別是突然做仰臥起坐或重量訓練時。有些年輕人為了練腹肌,沒熱身就直接狂做捲腹,結果腹肌還沒練成先練出疝氣,真的得不償失啊!建議要循序漸進,給肌肉適應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