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自然變瘦了?
你有可能罹患了肌少症

不知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發現家中年長的長輩,隨著年齡的增長,

下半身也越來越纖細,漸漸地出現體力不佳、罐頭打不開、樓梯爬不動等 不至於造成日常生活失能,但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問題..

 

人體自30歲開始骨骼肌肉就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年過40,肌肉量會以每十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

70歲後則以每十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

 

什麼是肌少症?

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包括肌肉力氣減退、活動表現變差。

肌少症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原發性肌少症為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紀老化造成的肌少症。

次發性肌少症的原因包括:活動力下降(例如:長期臥床、失能)、疾病(例如:嚴重器官衰竭、癌症、內分泌疾病)、營養不良(含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藥物造成的厭食)。

大多數肌少症由多重疾病或風險因子所造成,並非單一病因或病理所能解釋。

當出現走路速度變慢、沒有力氣擰毛巾、從椅子起身的速度變慢、瓶蓋轉不開等,就必須高度懷疑有肌少症的風險!

 

肌少症對健康的影響

肌少症之所以不容忽視,是因為它影響的層面相當廣泛,下面針對三個主要影響來探討:

  • 增加跌倒、失能風險:由於肌少症導致下肢力量不足而影響活動能力,患者容易顯得無力、疲倦、步伐不穩,因此也容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 代謝問題:因為肌肉與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等新陳代謝息息相關,研究發現肌少症患者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具有高度相關性。
  • 心血管疾病:若長者同時存在肌肉不足與肥胖問題,就稱為肌少型肥胖症,這種類型可能會比只有肥胖症或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增加死亡率。

 

觀察6徵兆,在家自我檢測肌少症

●走路遲緩:室內平地行走困難(6公尺內行走,每秒速度少於0.8公尺)。

●握力下降:取物困難,拿不動5公斤沙拉油罐、毛巾擰不乾。

●行動吃力:從座椅起身變得困難,例如需要撐扶手才能起身;爬10階樓梯出現困難,例如爬三兩下就需要休息。

●反覆跌倒:跌倒機率增加,過去1年來連續跌倒2次以上。

●體重減輕:非刻意減重,6個月內體重減輕5%。例如,原本體重60公斤,半年內無緣由地減少3公斤,就應小心。

●小腿纖細:兩手虎口張開圍成圈看是否能圍住小腿最粗處,若能圍住則可能代表肌肉質量不足。

倘若符合以上描述,有可能是罹患肌少症的早期症狀,要有所警覺。

雖然目前沒有針對肌少症的抗老用藥,但即時找出病因予以治療,搭配持續努力運動、充足飲食,肌少症仍具可逆性。

 

強化肌力,運動、飲食雙管齊下

減緩「肌少症」最重要的是加強營養多運動,兩者缺一不可。

 

一般人的蛋白質攝取建議量為0.8至1.0公克/公斤體重,若體重60公斤,蛋白質需攝取48g-60g

但對於肌肉流失的肌少症患者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需要提升到1.2至1.5公克/公斤體重,也就是體重60公斤,蛋白質需攝取72g-90g

才可達到減少肌肉流失的發生,並且要將蛋白質食物平均分配在每一餐,避免把蛋白質集中在某一餐,才可達到刺激肌肉合成的效益。

 

富含白胺酸(leucine)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

除了蛋白質以外,維生素D也是必需的,肌肉細胞上有維生素D接受器,活化可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

維生素D雖然可以從深海魚類,例如: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獲得維生素D,但是更建議從陽光來獲得維生素D,

皮膚可以從紫外線將7-去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原本就存在於人體血液中)經由肝腎轉變成維他命D,

因此每天照射30分鐘的陽光,配合戶外活動效果更佳。

另外,富含抗氧化物的蔬菜、水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堅果類應適量攝取,以維護肌肉的質量。

只有營養而沒有運動,對於預防肌少症的幫助不大,

運動可以確實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這也是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

理想運動次數是每週3至5天,每次20~30分鐘,可依照各人肌耐力程度,選擇最適合的3大類運動:

●強化心肺功能以及肌耐受力

有氧舞蹈、快走、騎腳踏車、游泳。

●增進身體彈性以及平衡感

太極拳、徒手操、瑜伽。

●重量訓練

啞鈴、彈力帶。

年長者若能規律的進行重量訓練,不但可以增進肌力與肌耐力,減緩體重的流失,保持基本代謝率,

平常也可以消耗較多的脂肪,減少肥胖的發生率,並增進體內胰島素的功能,

使體骼在適當刺激下,增加體質密度,對於骨質疏鬆症的預防,也是相當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