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面水」這個詞,台灣人可能會先想到風水上的「背山面水」,或是料理時麵粉與水的黃金比例。今天就來聊聊這些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面水學問,不管是做麵食還是看風水,掌握這些小技巧都能讓生活更順遂。

先來看看做麵食時的面水比例,這可是決定成品口感的關鍵。老一輩的師傅常說「軟麵餃子硬麵條」,就是指不同麵食需要調整面水比例:

麵食種類 麵粉:水比例 口感特點
水餃皮 2:1 柔軟有彈性
手工麵條 3:1 勁道十足
蔥油餅 2.5:1 外酥內軟
包子皮 2.2:1 蓬鬆綿密

記得有次跟阿嬤學做水洗麵皮,她特別強調要用冰水慢慢加入麵粉中,邊倒邊攪拌到麵團能拉出薄膜的狀態。這種傳統做法雖然費工,但做出來的麵皮特別透亮有嚼勁,淋上蒜泥醬油根本停不下來。

風水師傅常掛在嘴邊的「背山面水」其實很有道理。面水而居不僅視野開闊,夏天還特別涼快。像淡水河畔的老街屋,前門看河景後門靠山勢,這種格局在風水上就是典型的聚財格局。不過現在都市裡要找真正的面水宅不容易,很多人會用魚缸或水景擺飾來代替。

最近很紅的鏡面水唇釉也是把「面水」概念玩得很巧妙,那種水潤透亮的妝感,就像清晨的露珠停在花瓣上。化妝師朋友教我,先用唇膏打底再疊擦水唇釉,效果比單擦更持久,吃東西也不容易掉色。

面水

1. 誰説麵食新手不能成功?面水比例一次就上手的小撇步

每次看到別人做的麵條Q彈有勁,自己動手卻變成麵糊是不是很崩潰?別擔心,掌握面水比例其實沒那麼難啦!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超實用的小技巧,讓你第一次做麵食就上手,連阿嬤都會誇你厲害~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麵粉和水的比例,這個真的差一點就差很多。一般來說,中筋麵粉最適合新手操作,成功率最高。不同麵食需要的比例也不太一樣,這邊整理一個簡單表格給大家參考:

麵食種類 麵粉:水比例 小提醒
手擀麵 2:1 水要慢慢加,邊揉邊調整
水餃皮 3:1 用冷水,皮會更勁道
蔥油餅 2.5:1 溫水能讓餅皮更軟Q
饅頭 3:1.2 記得加酵母,水溫不要超過40度

再來就是揉麵的秘訣啦!很多新手以為水加下去隨便揉一揉就好,其實麵團要「三光」才算合格——手光、盆光、麵團光。揉的時候要用掌根往前推,像在搓衣服一樣,這樣麵筋才會出來。如果發現太乾就噴點水,太濕就撒點粉,不用太緊張,多做幾次就會抓到感覺了。

天氣濕度也會影響麵團喔!像台灣夏天濕度高,麵粉容易吸水,水可以少放5-10cc;冬天比較乾燥時就要多加一點。建議新手可以先保留10%的水量,看麵團狀況再決定要不要全加。還有一個偷吃步,加一咪咪鹽巴(大約麵粉的1%)可以讓麵條更勁道,但記得要先把鹽溶在水裡再倒進去喔!

2. 什麼時候該加水?麵團狀態判斷的黃金時機

做麵包最讓人頭痛的莫過於麵團太乾或太濕,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多年揉麵團的心得。2. 什麼時候該加水?麵團狀態判斷的黃金時機其實就在揉麵的過程中,只要掌握幾個關鍵點,就能輕鬆做出完美麵團。特別是台灣這種潮濕氣候,麵粉吸水量每天都不太一樣,更需要靠手感來調整。

首先要注意的是麵團剛開始混合的階段。這時候如果發現麵粉還有很多乾粉沒被吸收,或是整團看起來像鬆散的沙粒狀,就是需要加水的第一個訊號。建議用噴霧瓶少量多次加水,每次加完都要充分揉勻再判斷。千萬不要一次倒太多,不然很容易變成黏手的災難現場!

麵團狀態 處理方式 加水量建議
乾粉過多無法成團 立即補水 每次5-10ml
表面粗糙有裂痕 可考慮補水 每次3-5ml
能成團但偏硬 觀察後決定 每次1-2ml
光滑有彈性 不需加水

接下來是麵團開始產生筋性的階段。這時候如果發現麵團很難拉伸開,或是回彈速度過快,也可能是水分不足的表現。我習慣在這個階段用手指按壓測試,如果壓下去的凹痕回彈很慢,甚至會留下明顯指印,就代表水量剛好;要是壓下去馬上彈回來,就表示太乾了。記得台灣的濕度變化大,冬天和夏天用的水量可能相差10%以上呢!

最後要提醒的是,不同品牌的麵粉吸水性差很多。我通常會先保留配方中10%的水量,等麵團成型後再慢慢調整。特別是做台式麵包常用的中筋麵粉,比起日本麵粉通常需要更多水。如果發現麵團在攪拌缸裡一直黏在底部轉不動,或是整團跟著攪拌鉤跑而不會自己脫落,這些都是需要補水的明顯徵兆。

面水

3. 為什麼我的包子皮總是太硬?原來是面水比例搞錯了!每次在家蒸包子,打開蒸籠看到硬梆梆的外皮就讓人超挫折對吧?其實這跟麵粉和水的黃金比例大有關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技巧,讓你蒸出來的包子皮跟早餐店一樣鬆軟可口。

首先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牌的麵粉吸水性差很多喔!像台灣常用的水手牌和嘉禾牌,同樣500g麵粉可能就要差到20ml的水量。建議新手可以先從這個基礎比例開始嘗試:

麵粉種類 水量(每500g) 備註
中筋麵粉 260-280ml 最常見的包子皮選擇
低筋麵粉 240-260ml 適合想要更綿密口感
全麥麵粉 300-320ml 需要更多水分來軟化

揉麵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很多台灣主婦都會犯的錯誤就是「怕黏手」而不敢加水。其實麵團要達到「三光」狀態(盆光、手光、麵光),剛開始會有點黏是正常的,繼續揉個10分鐘就會變得光滑。如果發現麵團怎麼揉都乾乾裂裂的,可以少量多次補水,每次加5-10ml就好。

另外天氣影響也很大!像現在7月這種悶熱天氣,麵團容易提前發酵,水分蒸發快,可以比平常多放5%的水。冬天相反,水溫最好用30度左右的溫水來幫助酵母活化。記得發酵完要再揉一次排氣,這樣蒸出來的皮才不會有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