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冬月到來,台灣的天氣開始明顯轉涼,早晚溫差大得讓人忍不住想多賴床幾分鐘。這時候最適合窩在家裡煮鍋熱湯,或是跟家人圍著餐桌吃火鍋。說到冬月,老一輩的人都會提醒要「補冬」,其實就是趁這個時節好好調養身體,為接下來的寒冬做準備。
說到冬月的習俗,台灣各地都有不同的過節方式。像是北部人喜歡在這個時候醃製臘肉、香腸,南部則會開始曬蘿蔔乾準備做菜脯。這些都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利用乾冷的冬月天氣來保存食物。我自己最愛冬月市場裡賣的現灌香腸,老闆總會邊灌邊跟你聊天,那種濃濃的人情味特別溫暖。
冬月傳統活動 | 地區特色 | 常見食材 |
---|---|---|
醃製臘味 | 北部 | 豬肉、高粱酒 |
曬菜脯 | 南部 | 白蘿蔔、鹽巴 |
釀造醬油 | 雲林 | 黑豆、麴菌 |
製作柿餅 | 新竹 | 牛心柿 |
最近發現巷口那家老機車行老闆總在冬月特別忙,原來是因為天氣變冷,很多人的機車都開始鬧脾氣。電池容易沒電、油路不順,老闆說這時候最好提前保養,免得哪天早上發不動車。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裡開的鐵工廠,爸爸也會在冬月前幫所有機器上油保養,台灣人這種「未雨綢繆」的習慣真的很實際。
冬月的夜市也開始出現季節限定美食,像是麻油雞、薑母鴨的攤位總是排滿人。我最愛去夜市買碗熱呼呼的花生湯圓,老闆娘會特別叮嚀「趁熱吃才不會冷到」。這種貼心的叮嚀,還有攤位上冒著的白色蒸氣,都是冬月裡最溫暖的風景。有時候覺得,台灣人就是把生活過得這麼有溫度,連寒冷的冬月都能過得熱鬧又溫馨。
農曆冬月是幾月?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傳統月份
說到農曆月份,很多年輕朋友可能只記得過年是正月,但其實每個月都有它的傳統名稱呢!像是冬月就是農曆十一月,這個稱呼可是跟節氣變化息息相關。在台灣的傳統習俗裡,冬月代表著天氣開始轉冷,老人家常說「冬月到,寒流來」,這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開始準備冬令進補,像是麻油雞、薑母鴨這些暖身料理就會出現在餐桌上。
農曆月份的別稱其實很有意思,都是根據當月的氣候或農事活動來命名的。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幾個常見的農曆月份別稱,台灣人一定要知道這些傳統說法,跟長輩聊天時才不會聽得一頭霧水喔!
農曆月份 | 傳統別稱 | 特色說明 |
---|---|---|
十一月 | 冬月 | 天氣轉冷,開始冬令進補 |
十二月 | 臘月 | 準備過年,有臘八粥習俗 |
一月 | 正月 | 新年開始,家家戶戶慶新春 |
八月 | 桂月 | 桂花盛開,中秋節團圓月 |
說到冬月的習俗,台灣各地都有不同的過法。像是南部有些地方會在這時候曬蘿蔔乾,準備過年做菜脯;北部則會開始醃製臘肉,這些都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智慧。現在雖然很多人改用新曆記事了,但農曆的傳統月份稱呼還是深植在台灣人的生活中,特別是遇到重要節日或祭祀時,老人家還是習慣用這些古早的說法。
下次聽到阿嬤說「冬月要到了」,你就知道該把厚外套拿出來啦!這些傳統月份的名稱不只是稱呼而已,更包含了台灣人對季節變化的細膩觀察,以及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
為什麼台灣人在冬月特別重視進補?養生秘訣大公開
台灣人一到冬月就特別愛進補,這可不是沒有原因的啦!咱們台灣氣候潮濕又變化大,冬天寒流一來真的會冷到骨子裡去。老一輩常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就是因為冬天身體代謝比較慢,這時候吃些溫補的東西,不但能暖身子,還能幫身體儲存能量,準備迎接春天的到來。而且台灣人超愛吃鍋,冬天吃個麻油雞、薑母鴨,整個人都暖呼呼的,超舒服der~
說到進補食材,台灣人可是很有講究的。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的進補好物給大家參考:
食材名稱 | 主要功效 | 常見料理方式 |
---|---|---|
麻油 | 暖胃活血 | 麻油雞、麻油腰子 |
老薑 | 驅寒暖身 | 薑母鴨、薑茶 |
當歸 | 補血養顏 | 當歸羊肉湯 |
枸杞 | 明目補腎 | 枸杞紅棗茶 |
人參 | 增強元氣 | 人參雞湯 |
其實台灣人進補不只是吃東西那麼簡單,還有很多生活小細節要注意。像是冬天洗澡水溫不要太高,免得皮膚太乾;睡覺前泡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早上起床喝杯溫開水暖暖胃。這些都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智慧,簡單卻很實用。而且現在年輕人也很注重養生,會自己燉個四物湯或是買現成的藥膳包來補一下,畢竟身體要顧好才能繼續拚事業啊!
台灣的進補文化真的很有趣,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有些媽媽會特別去中藥行抓藥材,按照家人的體質調配;有些則是一定要在冬至那天吃湯圓,象徵團圓又補元氣。這些習俗雖然看起來很平常,但其實都蘊含著台灣人對健康的重視,還有家人之間的關心。下次冬天看到路邊薑母鴨店大排長龍,就知道台灣人有多愛進補啦!
冬月習俗有哪些?帶你認識台灣傳統節慶活動。農曆十一月在台灣俗稱「冬月」,這個時節天氣轉冷,但台灣人的熱情不減,反而有許多溫暖又有趣的傳統活動。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在地人最愛的冬月習俗,保證讓你感受到濃濃的台灣味!
首先最不能錯過的就是「冬至搓湯圓」啦!台灣人冬至一定要吃湯圓,象徵團圓與添歲。很多家庭會自己動手搓,紅白小湯圓在竹篩上滾來滾去的畫面超可愛。老一輩還會特別留幾顆黏在門框上,說是能保佑家宅平安。現在有些社區還會舉辦搓湯圓比賽,大家一起邊搓邊聊天,氣氛超熱鬧。
另外冬月也是「謝平安」的重要時節。台灣各地廟宇會舉辦謝神祭典,感謝神明整年的庇佑。最特別的是「吃福」習俗,信眾會把祭拜過的供品分食,相信能沾福氣。有些地方還會演平安戲,一連好幾天歌仔戲、布袋戲輪番上陣,晚上廟埕總是擠滿人潮。
節慶活動 | 時間 | 特色 |
---|---|---|
冬至搓湯圓 | 冬至當日 | 全家一起搓湯圓,祈求團圓平安 |
謝平安祭典 | 農曆十一月 | 廟宇酬神、分食福食、演平安戲 |
尾牙宴 | 農曆十二月十六 | 公司行號辦桌慰勞員工,有抽獎活動 |
說到冬月,怎麼能不提「尾牙」呢?雖然嚴格來說尾牙是在臘月十六,但很多公司從冬月就開始準備了。台灣人吃尾牙最期待的就是抽獎啦!以前老闆會把雞頭轉向要解僱的員工,現在則變成歡樂的摸彩活動,大家邊吃辦桌邊期待大獎,超級刺激。有些行業還會拜「地基主」,祈求來年生意興隆。
除了這些大活動,冬月還有很多小習俗。像是「補冬」吃麻油雞、羊肉爐進補,老人家說這時節吃補最有效。有些家庭會開始「炊粿」,準備過年要用的甜粿、發粿,整個家裡都香噴噴的。鄉下地方還能看見曬蘿蔔乾的場景,白花花的蘿蔔條鋪滿埕院,是冬天獨有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