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夜裡,蟋蟀的叫聲總是悄悄地在草叢間響起,那種「唧唧—唧唧—」的節奏,就像大自然專屬的白噪音。記得小時候住在鄉下阿嬤家,每到傍晚就會搬張小板凳坐在庭院,一邊啃著冰涼的西瓜,一邊數著蟋蟀們此起彼落的合唱,那聲音到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好療癒。
其實蟋蟀可不是隨便亂叫的喔!牠們是用翅膀摩擦發出聲音,而且只有公蟋蟀會「唱歌」,主要目的是吸引母蟋蟀注意。台灣常見的蟋蟀種類聲音也不太一樣,這邊整理個小表格給大家參考:
蟋蟀種類 | 叫聲特徵 | 常出現季節 |
---|---|---|
台灣大蟋蟀 | 低沉「啾—啾—」長音 | 春末到秋初 |
黑蟋蟀 | 急促「唧唧唧」連續音 | 夏季為主 |
小黃蟋蟀 | 高頻「吱—吱—」短促 | 全年但冬天較少 |
現代人住在都市裡,要聽到蟋蟀叫聲真的越來越難了。上次我在台北某個公園聽到,還特地停下來錄音,結果旁邊的年輕人一臉疑惑地看著我,可能覺得這個阿姨在幹嘛吧(笑)。不過現在科技發達,如果真的想回味,倒是可以上網找些自然音效的影片來聽,雖然跟現場的感覺還是差很多啦。
說到這個,前陣子我姪女還問我:「蟋蟀是不是用手機在叫?」差點沒讓我笑到岔氣。現在小朋友連蟋蟀都沒見過,想想也是有點感慨。以前我們還會在田邊用草葉逗蟋蟀打架,或是把牠們裝在火柴盒裡帶回家,雖然最後總是被阿嬤罵說快點放生就是了。
夏天夜晚坐在陽台乘涼時,總能聽到此起彼落的蟋蟀叫聲,你有沒有想過蟋蟀為什麼在夏天晚上叫得特別大聲?其實這跟牠們的求偶習性、溫度變化都有密切關係。這些小傢伙可不是隨便亂叫,每種聲音背後都有特定的意義,而且不同品種的蟋蟀叫聲節奏也大不相同呢!
蟋蟀發出的聲音專業叫做「鳴叫」,是透過翅膀互相摩擦產生的。公蟋蟀會用這種方式來吸引母蟋蟀注意,就像在開夏日演唱會一樣。溫度越高牠們叫得越起勁,因為溫暖的環境能讓牠們的肌肉活動更靈活,這也是為什麼七、八月的夜晚特別熱鬧。有趣的是,蟋蟀其實是「溫度計」,科學家發現只要數一數牠們15秒內叫的次數,再加上40,就能估算出當時的攝氏溫度喔!
蟋蟀品種 | 叫聲特徵 | 活躍時間 |
---|---|---|
台灣大蟋蟀 | 低沉連續的「唧唧」聲 | 晚上8點到凌晨2點 |
黑蟋蟀 | 短促清脆的「啾啾」聲 | 黃昏到晚上10點 |
灶馬蟋蟀 | 高頻細碎的「嘶嘶」聲 | 深夜到清晨 |
住在都市的人可能會發現,現在要聽到蟋蟀叫聲越來越不容易了。這是因為牠們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水泥地取代草地、農藥使用都會影響牠們的生存。有些老一輩的台灣人說,以前夏天晚上根本不用看時鐘,聽蟋蟀叫聲的變化就知道大概幾點了,這種自然的生物時鐘現在卻變成難得的體驗。下次聽到蟋蟀叫時不妨仔細分辨,說不定你能認出好幾種不同的「歌手」呢!
台灣哪些地方最容易聽到蟋蟀叫聲?這個問題每到夏夜總會讓人想起童年時光。其實在台灣,只要離開都會區,很多地方都能聽到這些小傢伙的合唱,尤其是傍晚到深夜這段時間,牠們的叫聲特別明顯。今天就來分享幾個最容易遇到蟋蟀的熱點,讓大家重溫那種自然的夜間交響樂。
首先絕對要提的就是鄉間的稻田邊,特別是中部以南的農業區。像是雲林、嘉義一帶的農田,傍晚時分走在田埂上,此起彼落的蟋蟀聲簡直像在開演唱會。這些地方因為農藥使用相對較少,加上有豐富的雜草環境,成了蟋蟀最愛的家。記得小時候在阿公阿嬤家過暑假,晚上躺在三合院埕前乘涼,四周圍都是這種熟悉的聲音。
再來是低海拔的山區步道,像是台北近郊的陽明山二子坪、新店的銀河洞步道,或是台中的大坑步道。這些地方植被茂密又潮濕,特別適合蟋蟀棲息。我常去爬山的朋友說,只要太陽下山後還在山上,幾乎百分之百能聽到牠們的叫聲,有時候還會看到牠們在步道旁跳來跳去呢。
最後要推薦的是都會公園的草叢區,雖然都市裡的蟋蟀數量沒鄉下多,但像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園、台中的秋紅谷,或是高雄的衛武營,晚上仔細聽還是能發現牠們的蹤跡。特別是雨後放晴的夜晚,這些地方的蟋蟀會叫得特別起勁。
地點類型 | 推薦地點 | 最佳聆聽時段 |
---|---|---|
鄉間農田 | 雲林、嘉義一帶稻田 | 傍晚6-9點 |
低海拔步道 | 陽明山二子坪、大坑步道 | 日落後至晚上10點 |
都會公園 | 大安森林公園、秋紅谷 | 晚上7-11點 |
說到蟋蟀的聲音,其實不同種類的叫聲也不太一樣。台灣最常見的是黑蟋蟀和油葫蘆,黑蟋蟀的聲音比較清脆短促,油葫蘆則是連續的「唧唧」聲。有經驗的人光聽聲音就能分辨種類,這可是鄉下小孩的必備技能呢。現在都市化嚴重,很多小朋友可能都沒聽過這種自然的聲音了,真的很可惜。
夏夜裡此起彼落的蟋蟀叫聲總讓人覺得特別有氣氛,但你知道如何分辨不同種類蟋蟀的叫聲嗎?其實每種蟋蟀的叫聲都像牠們的專屬身份證,只要掌握幾個特徵,連我們這種素人也能輕鬆辨認。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常見蟋蟀的叫聲特點,下次聽到時就能跟朋友炫耀啦!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台灣大蟋蟀」,牠們的叫聲特別宏亮有節奏感,像是「唧—唧—唧」這樣規律的間隔,每次叫大約持續10秒左右。通常在傍晚到深夜活動,叫聲能傳很遠,住在鄉下的朋友應該很熟悉這種聲音。而「黑蟋蟀」的叫聲就比較急促,是連續的「唧唧唧唧」,聽起來有點像老式打字機的聲音,節奏快且沒有明顯間隔。
另外「小黃蟋蟀」的叫聲就溫柔多了,是細細的「吱—吱—吱」,音調比較高,每次叫的時間也比較短暫。這種蟋蟀體型小,常躲在草叢裡,要很仔細才能發現牠們。還有一種「灶馬蟋蟀」特別有趣,牠們的叫聲像是「滴—滴—滴」的水滴聲,而且喜歡在廚房或浴室這些潮濕的地方出沒。
蟋蟀種類 | 叫聲特徵 | 活動時間 | 棲息環境 |
---|---|---|---|
台灣大蟋蟀 | 唧—唧—唧(規律間隔) | 傍晚至深夜 | 田野、草叢 |
黑蟋蟀 | 唧唧唧唧(連續快速) | 全天 | 牆角、石縫 |
小黃蟋蟀 | 吱—吱—吱(高音細柔) | 夜晚 | 低矮草叢 |
灶馬蟋蟀 | 滴—滴—滴(類似水滴聲) | 夜晚 | 潮濕陰暗處 |
聽蟋蟀叫聲其實有個小技巧,就是要靜下心來感受節奏和音調的差異。有時候同一種蟋蟀在不同溫度下叫聲也會有點變化,天氣越熱通常叫得越急促。建議可以把手機的錄音功能打開,把聽到的聲音錄下來反覆比對,這樣會更容易記住各種蟋蟀的叫聲特徵。住在都市的朋友可能比較難遇到這麼多種類,但如果有機會到郊外露營或爬山,不妨多留意這些大自然的音樂家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