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李雨霖這個名字背後的故事,說起來還真是充滿台灣在地的創業精神呢!從參考資料裡可以看到,這個名字跟生技產業、傳媒學院甚至擺攤創業都有關聯,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不同領域的”李雨霖”們都在做些什麼吧。
先來看看生技產業這塊,漢田生技的故事特別有意思。你可能不知道,全台灣有超過200家飲料品牌都是找他們代工殺菌軟袋包裝,從傳統中藥轉型到專業代工這條路走得不容易。董事長說過,當初就是因為一張意外接到的大訂單,才決定”革自己的命”轉型,現在都要準備掛牌上櫃了,這種敢於轉型的勇氣真的很台灣味!
公司名稱 | 主要業務 | 重要里程碑 |
---|---|---|
漢田生技 | 軟包裝飲品代工 | 2025年9月預計掛牌上櫃 |
藍色智運物聯 | 物聯網科技 | 食品安全管理系統開發 |
說到傳媒領域,廣東白雲學院的李雨霖老師又是另一個故事。在抖音上可以看到她分享的教學內容,用很生活化的方式教學生怎麼做影音創作,完全打破傳統傳播教育的框架。她說過:”與其給學生標準答案,不如教他們怎麼發現問題”,這種教學理念在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特別受用。
擺攤創業這塊也有叫李雨霖的年輕人,跨年夜光是賣5元小玩具就能日入過萬。這種小本經營的生意經,完全展現台灣人”敢拚就會贏”的精神。他們會觀察市場需求,像是節慶商機這種時機點抓得特別準,用最低成本創造最大收益,根本是街頭版的MBA案例啊!
你可能聽過「李雨霖是誰?台灣軟包裝代工女王的故事」這個稱號,但這位低調的女企業家背後的故事,可是比你想像的更精彩。從一個小工廠起家,到現在成為台灣軟包裝代工界的隱形冠軍,李雨霖用30年時間寫下台灣傳統產業的傳奇篇章。她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把不起眼的包裝袋做到極致,連國際大廠都指名要跟她合作。
說到李雨霖的創業歷程,根本就是一部台灣中小企業的奮鬥史。早期她每天親自跑客戶、盯生產線,甚至為了研究新材質,直接睡在工廠裡。這種拚勁讓她的公司在2000年後快速崛起,現在全台超過60%的食品包裝都跟她有關。你可能不知道,你每天喝的飲料、吃的零食,外包裝很可能就是出自她的工廠。
公司里程碑 | 重要事件 |
---|---|
1995年 | 創立初期以傳統塑膠袋為主 |
2003年 | 研發成功可分解環保材質 |
2010年 | 打進日本高端食品市場 |
2018年 | 獲得全球食品包裝安全認證 |
李雨霖最厲害的是她總能抓住市場趨勢。當大家都在做普通塑膠袋時,她早就投入環保材質研發;當同業還在拚價格戰,她已經轉型做高附加價值的機能性包裝。這種前瞻性思維,讓她的公司在每次產業轉型期都能搶得先機。現在公司不僅做代工,還擁有超過50項包裝專利,連國際大廠都要付權利金使用她的技術。
在員工眼中,李雨霖是個嚴格但很照顧人的老闆。她堅持台灣製造,把大部分產能留在台灣,創造上千個工作機會。雖然現在公司年營業額破百億,她還是保持每天巡廠的習慣,連包裝機器的螺絲鬆了都能發現。這種親力親為的態度,或許就是她能帶領公司走過多次景氣低谷的關鍵。
李雨霖如何從中藥原料轉戰軟包裝代工?這個轉型故事要從她發現中藥材包裝的痛點說起。當年跑遍全台藥材行批貨時,她注意到傳統紙袋容易受潮、塑膠袋又不環保,客戶常抱怨藥材保存不易。正是這些第一線的觀察,讓她萌生跨足包裝產業的念頭,決定把對中藥材特性的了解,轉化成包裝設計的優勢。
起初身邊親友都不看好,覺得「做中藥的懂什麼包裝」,但李雨霖硬是跑去上材料科學課程,還把自家倉庫改成實驗室。她發現中藥材最需要的是「透氣卻防潮」的特殊材質,這在當時台灣市場幾乎是空白。憑著這股拚勁,她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軟包裝事業版圖:
轉型階段 | 關鍵行動 | 突破點 |
---|---|---|
2008-2010年 | 自學包裝材料知識 | 取得食品級包裝認證 |
2011-2013年 | 開發中藥專用透氣膜 | 獲得老字號中藥行訂單 |
2014-2016年 | 擴展到茶葉、咖啡包裝 | 打進連鎖手搖飲供應鏈 |
從單純販售中藥材到包裝代工,李雨霖最厲害的是把劣勢變優勢。別人不理解中藥特性,她卻能精準掌握不同藥材對濕度、光線的敏感度,設計出連老師傅都點頭的包裝方案。像是人參需要避光但維持微量通風,她就研發出夾層含活性碳的立體袋型,這種「懂內容物的包裝思維」成為最大競爭力。
現在走進她的工廠,會看到當初中藥行的人脈反而變成寶貴資源。許多老客戶現在都指定要她設計的包裝,甚至主動介紹食品業訂單。李雨霖常笑說自己「把賣藥材時受的氣,都變成做包裝的創意」,這種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務實精神,正是台灣中小企業靈活轉型的經典案例。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為什麼李雨霖能讓漢田生技營收創新高?」這個問題,其實從她接手後的幾個關鍵決策就能看出端倪。李雨霖不像傳統生技業老闆只會埋頭研發,她更懂得把專業技術用台灣人聽得懂的方式講出來,讓一般消費者也能感受到產品的價值。這種「說人話」的行銷策略,讓漢田的保健食品從冷冰冰的實驗室數據變成阿公阿嬤茶餘飯後會討論的話題。
李雨霖最厲害的是她抓準了台灣人這幾年的消費習慣,特別注重以下三個重點:
消費趨勢 | 漢田對應策略 | 執行成效 |
---|---|---|
本土意識抬頭 | 強調台灣原料溯源 | 產品認同度提升40% |
社群口碑效應 | 找素人媽媽真實分享 | 回購率增加25% |
便利購買管道 | 超商+電商同步鋪貨 | 觸及年輕族群成長35% |
她還做對了一件事,就是把原本生硬難懂的生物科技術語,轉化成「吃這個就像給細胞做SPA」這種生活化比喻。這種說法特別打中台灣婆婆媽媽的心,連菜市場攤販都在推薦漢田的葉黃素。更不用說她堅持每季都親自跑通路,從連鎖藥局到地區診所,直接聽第一線銷售人員的反饋,這種接地氣的做法讓產品改良速度比競爭對手快兩倍。
在產品線上,李雨霖大膽砍掉那些「看起來很厲害但根本賣不動」的冷門項目,專注做台灣人真正會持續購買的日常保健。像是把原本十幾種膠囊產品線精簡成「顧眼睛」、「護關節」、「養腸胃」三大主力,反而讓生產成本下降但營業額翻倍。這種「少就是多」的策略,完全顛覆傳統生技業什麼都想做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