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北房價高得嚇人,很多年輕人開始考慮「夾層屋」這種特殊房型來圓買房夢。這種利用挑高空間做出上下層的設計,確實能讓小坪數發揮最大效益,不過住起來到底好不好用?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實際居住經驗和注意事項。
先說說夾層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用相對便宜的價格買到「兩層」空間。以台北市20坪的夾層屋為例,實際使用面積可以做到30坪左右,等於是用6折價買房。不過這種房子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我整理了一個簡單表格給大家參考:
適合族群 | 不適合族群 | 主要原因 |
---|---|---|
單身或情侶 | 有小孩家庭 | 樓梯危險、收納不足 |
短期過渡 | 長期居住 | 壓迫感較重 |
預算有限 | 重視採光 | 通常只有單面採光 |
我自己住過兩年夾層屋,最深刻的體會是收納真的要很有技巧。因為樓梯下方、夾層邊緣這些畸零空間都要充分利用,最好在裝潢時就規劃好系統櫃。記得我那時候買了太多IKEA的收納盒,結果發現很多地方根本塞不進去,後來才訂製符合尺寸的收納架。
採光問題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尤其是那種夾層做在中間的房型。我有朋友買的夾層屋,下層白天都要開燈,後來花了大錢在夾層地板裝強化玻璃引光,才稍微改善。所以看屋時一定要選不同時段去,最好挑陰雨天更能看出問題。
現在新建的夾層屋有些會把夾層做在邊間,保留挑高客廳,這樣壓迫感就少很多。不過要特別注意建商送審的圖說和實際施工是否相符,之前就發生過驗屋時才發現夾層高度少了20公分,連站立都有困難的糾紛。建議簽約前一定要確認夾層淨高至少要有1.8米,不然真的會住得很憋屈。
最近在找房子的朋友一定有聽過「夾層屋」這個詞,但夾層屋是什麼?3分鐘搞懂這種特殊房型其實很簡單。簡單來說,夾層屋就是在原本的樓層高度中,額外隔出一個小空間的設計,讓室內使用面積變大,特別適合小坪數的住宅。這種房型在台灣很常見,尤其是都會區的小宅建案,常常可以看到這種聰明利用空間的設計。
夾層屋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向上發展」,通常會利用挑高空間,在室內加裝一個小閣樓。這個夾層可以用來當作臥室、書房或儲藏空間,等於是用一個樓層的價格,買到接近兩個樓層的使用面積。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根據台灣建築法規,夾層面積不能超過主建物面積的1/3,而且必須在建造時就申請合法,事後加蓋的可是會被認定是違建喔!
夾層屋優點 | 夾層屋缺點 |
---|---|
增加使用空間,CP值高 | 樓梯佔用空間,動線較複雜 |
適合小家庭或單身族 | 夾層高度有限,可能會有壓迫感 |
空間規劃有創意 | 需注意法規,避免買到違建 |
挑高設計採光好 | 空調效率較差,冷熱不均 |
說到夾層屋的實際使用,很多人最關心的就是高度問題。一般來說,夾層下方的淨高至少要210公分才不會覺得壓迫,而夾層上方的空間則建議保留至少180公分,這樣成年人才能站直不碰頭。另外,上下層的連接方式也很重要,常見的有固定樓梯、活動梯或甚至是收納式階梯,每種設計都會影響到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在台灣看房時,常常會聽到「挑高3米6」、「4米2」這樣的術語,這就是在說原始樓層的高度。挑高越高,能規劃的夾層空間就越充裕。不過要提醒大家,有些建商會用「創意空間」、「贈送面積」來包裝夾層,但實際使用上可能會有諸多限制,看房時一定要問清楚夾層是否合法、高度是否足夠,避免入住後才發現問題。
最近房價高漲,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選擇買夾層屋?優缺點一次看,其實這種房型在台灣已經流行好一陣子了。夾層屋最大特色就是利用挑高空間做出上下兩層,等於用一層的價格買到兩層的使用面積,對預算有限又想住大空間的小家庭或單身族來說超級吸引人。不過這種特殊房型到底適不適合你?我們來仔細分析看看。
先講講夾層屋的優點,最明顯的就是坪效超高。一般3米6到4米2的挑高,可以做出完整的上下兩層,等於實際使用面積多了快一倍。而且現在很多建商把夾層設計得很時尚,樓梯做成旋轉梯或收納梯,下面還能當更衣室或儲藏間,空間運用超級靈活。另外因為總價相對低,對首購族來說負擔比較輕,在雙北這種高房價地區特別受歡迎。
不過夾層屋也不是沒有缺點,首先就是居住舒適度問題。因為樓層高度被壓縮,上層站直可能都會碰到頭,長時間住起來會有點壓迫感。再來是轉手性比較差,有些銀行對夾層屋貸款成數會打折,未來要賣也可能比一般住宅難脫手。還有消防安全要注意,有些違法二次施工的夾層會有公安疑慮。
這邊整理一個簡單表格讓你快速比較:
項目 | 優點 | 缺點 |
---|---|---|
價格 | 總價低,首購友善 | 貸款成數可能較低 |
空間 | 坪效高,使用面積大 | 層高低,壓迫感較強 |
實用性 | 收納空間多,設計彈性大 | 上下樓梯對長輩小孩不便 |
轉手性 | 總價低容易入手 | 市場接受度較一般住宅低 |
現在新建案很多都把夾層設計得很精緻,像是有挑空客廳讓空間感不壓迫,或是把夾層做成開放式書房增加通透感。不過要特別注意,有些中古屋的夾層是後來違規加蓋的,這種就要小心被檢舉的風險。買之前最好確認建物謄本和使照內容,避免買到有問題的物件。
最近好多朋友在問「台北哪些區域的夾層屋CP值最高?在地人推薦」,其實台北這幾年夾層屋真的越來越夯,特別是小資族或首購族最愛。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在地人公認CP值爆表的區域,讓想買夾層屋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首先一定要提的就是中山區,這裡的夾層屋選擇多又靠近捷運,生活機能超方便。特別是中山北路二段到民權東路一帶,很多屋齡20年左右的華廈都有夾層設計,單價比新成屋親民很多,而且走路到捷運站通常只要5-10分鐘。附近還有晴光商圈、雙城夜市,下班想吃個宵夜超方便。
另一個熱門區域是萬華區,西門町周邊的夾層屋雖然單坪價格看起來高,但因為坪數小總價相對好入手。而且萬華區很多老屋翻新的夾層設計很有特色,像是挑高3米6的空間規劃就很多。要注意的是這邊有些夾層屋是商辦改裝的,購買前要確認使用分區。
區域 | 平均單價(萬/坪) | 特色 | 推薦地段 |
---|---|---|---|
中山區 | 65-75 | 捷運方便、生活機能完善 | 中山北路二段、民權東路 |
萬華區 | 55-65 | 總價低、老屋翻新選擇多 | 西門町、昆明街 |
大同區 | 60-70 | 文青氛圍、文創商圈 | 迪化街、大稻埕 |
內湖區 | 50-60 | 空間大、適合家庭 | 東湖、文德商圈 |
大同區的迪化街周邊也是夾層屋的熱區,這邊很多老宅改造的案子都很有味道,挑高設計加上文創商圈的氛圍,特別吸引年輕族群。雖然單價比萬華高一點,但這邊的夾層屋通常規劃得比較精緻,而且鄰近大稻埕碼頭,假日散步看夕陽超chill。
內湖區的東湖和文德商圈一帶,夾層屋的單價相對親民,而且空間通常比其他區域大。這邊比較多的是20-30坪的夾層屋,適合小家庭入住。雖然離市中心稍遠,但開車上環東大道或堤頂大道都很方便,而且內湖科學園區上班族住這邊通勤時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