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想過,每天經過的街道、生活的城市,這些地名的由來其實都藏著有趣的故事?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每個地名,幾乎都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的歷史,有些是因為地形,有些跟原住民語言有關,還有些是為了紀念某些事件呢!
先來看看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地名的故事。台北的「大安」區,其實是清朝時期為了祈求平安而取的名字;「萬華」這個名字更有趣,它原本是平埔族語「艋舺」的音譯,後來才改成現在這個寫法。說到原住民語,像「烏來」在泰雅族語裡就是溫泉的意思,是不是很貼切?
台灣很多地名都跟當地的自然環境有關,這裡整理幾個經典例子:
地名 | 由來說明 | 特色 |
---|---|---|
淡水 | 因淡水河得名 | 早期重要港口 |
鹿港 | 傳說以前有很多鹿 | 港口地形像鹿耳 |
恆春 | 氣候四季如春 | 清朝設縣時命名 |
有些地名的演變過程特別有意思。像是「打狗」變成「高雄」,就是日治時期日本人覺得「打狗」不好聽,故意找發音相近的日文漢字改的。而「嘉義」則是清朝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當地人民守城的義行,特別賜名「嘉義」,就是「嘉許其義」的意思。
說到有趣的地名,不得不提「暖暖」這個地方。它可不是因為天氣溫暖才這樣叫,而是源自凱達格蘭族語「那那」,後來才演變成現在這個可愛的名字。還有「林口」,真的是因為地處樹林入口處而得名,超級直白吧!
台灣各地地名的由來原來這麼有趣!在地人都不一定知道,這些名字背後藏著超多意想不到的故事。從北到南,每個地名都像是一本歷史課本,記錄著先民的生活智慧、自然環境,甚至是當年的搞笑誤會。今天就來挖幾個經典案例,保證讓你下次經過這些地方時,會忍不住「喔~原來是這樣」!
先講台北的「大安區」,很多人以為是取「大家平安」的意思,其實跟清朝的「大安圳」有關。這條灌溉水圳當年養活超多農田,居民為了感謝它,直接把地方取名「大安」。而台中的「清水」就更直白了,因為當地真的有股清澈泉水,日治時期還被叫做「清水街」,後來就沿用下來。最搞笑的是台南「麻豆」,這名字竟然跟平埔族的「Mattau」社有關,荷蘭人發音不標準記成「麻豆」,結果一叫就是400年!
下面整理幾個超有梗的地名故事:
地名 | 由來故事 |
---|---|
彰化「鹿港」 | 早年這裡是鹿群聚集地,加上港口地形,直接叫「鹿港」超直觀 |
高雄「左營」 | 清朝時駐紮「左營」軍隊,連旁邊的「右昌」也是因為有「右營」駐軍 |
屏東「恆春」 | 清朝官員發現這裡冬天溫暖如春,開心地取名「恆春」,根本古代氣象報告 |
新北「鶯歌」 | 地形像鶯鳥駐足,加上附近陶瓷產業發達,「鶯歌」比本名「鶯哥石」更文雅 |
桃園「中壢」的由來也超生活化,因為位於河谷「壢」地中央,客家先民就直接叫「中壢」了。而雲林「斗六」則是平埔族「Tanoa」音譯,後來用閩南語念著念著就變成「斗六」。這些地名就像時間膠囊,保存著不同族群的生活痕跡,有些甚至混雜了原住民、閩南、客家和官方語言的特質,下次路過時不妨多留意看看!
為什麼台北叫台北?這些台灣地名背後的故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台北叫台北?這些台灣地名背後的故事其實都藏著先民開墾的智慧與歷史痕跡。台北這個名字其實超直白的,就是因為它位於台灣的北部啊!清朝時期為了區分台南府,就把北邊的行政區叫做「台北府」,後來就簡化成台北啦。不過台灣還有很多地名的由來更有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台灣的地名很多都跟地理位置、原住民語言或是移民歷史有關。像是「淡水」就是因為河水比較淡,跟鹹水港做區別;「鹿港」則是因為早期這裡是鹿群出沒的地方,加上是個港口,所以就叫鹿港了。這些名字聽起來都很生活化對吧?其實這就是早期台灣人取地名的特色,簡單好記又實用。
下面整理幾個台灣有趣的地名由來:
地名 | 由來故事 |
---|---|
艋舺 | 來自平埔族語「Monga」,意思是獨木舟,因為這裡早期是原住民划船的地方 |
打狗 | 高雄舊名,來自馬卡道語「Takau」,意思是竹林,後來日本人覺得不雅才改高雄 |
板橋 | 因為清朝時這裡有座木板橋,是通往台北的重要通道 |
恆春 | 清朝官員發現這裡冬天也很溫暖,所以取名「恆春」,意思是四季如春的地方 |
有些地名還會讓人會心一笑,像是「暖暖」這個地方,其實是因為基隆河在這裡彎彎曲曲,平埔族語叫「Nuan-nuan」,後來就變成暖暖了。而「土城」也不是因為有很多土,而是早期移民為了防禦原住民,用土築城保護家園才這樣命名的。這些地名就像是一本活的歷史課本,記錄著台灣開發的點點滴滴。
說到有趣的地名,不能不提「菜寮」、「豬哥亮」這些讓人看了會笑出來的名字。菜寮真的是因為早期種菜的人在那邊搭工寮,而豬哥亮…其實跟那位秀場天王完全沒關係,是台南的一個小地名,由來已經不可考了。台灣人取地名就是這麼隨興又接地氣,完全反映出台灣人務實又幽默的性格。
台南地名的由來是什麼?從古早時期説給你聽,這要從台灣最早的開發史開始聊起。台南可以說是台灣歷史的起點,早在荷蘭人來之前,這裡就是平埔族的生活區域,當時叫做「大員」,這個詞其實是從平埔族語音譯過來的。後來荷蘭人在這裡建立熱蘭遮城,漢人移民也越來越多,慢慢就演變成我們現在知道的「台南」啦!
說到台南的地名演變,真的超有趣的!從「大員」到「台員」,再到「台灣」,最後才固定成「台南」。這中間還經歷過鄭成功時代的「東都」和清朝的「台灣府」,每個名字背後都有它的歷史故事。台南之所以叫「台南」,其實就是因為它在台灣的南部嘛,超直白的對不對?但這個簡單的地名,可是承載了台灣400多年的歷史呢!
來看看台南幾個重要地名的演變過程:
時期 | 地名 | 由來 |
---|---|---|
荷治時期 | 大員/台員 | 源自平埔族語,指當地地形或族群稱呼 |
明鄭時期 | 東都 | 鄭成功將台南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
清治時期 | 台灣府 | 清朝設立台灣府,管轄全台 |
日治時期 | 台南州 | 日本將台灣劃分為五州三廳,台南成為行政中心之一 |
戰後 | 台南市 |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沿用至今 |
台南的老地名也超有味道的!像「安平」以前叫「大員」,「赤崁」是從荷蘭人的「普羅民遮城」演變來的。這些地名不只是路標,更是活生生的歷史課本,走在台南街頭隨便一個轉角都可能遇到百年古蹟。下次去台南玩的時候,不妨多留意這些地名的故事,會讓你的旅行更有深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