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布魯塞爾旅行時,發現了一個超適合「五點著陸」的完美地點——Square Ambiorix。這個隱藏在市中心的方形廣場,周圍環繞著新藝術風格的建築,簡直就是都市叢林中的一片綠洲。坐在廣場的長椅上,看著當地人遛狗、喝咖啡,整個人都能完全放鬆下來。
說到「五點著陸」,其實就是讓身體五個接觸點(雙腳、臀部、雙手和背部)都能找到支撐的放鬆姿勢。在Square Ambiorix這裡,你可以這樣安排:
身體部位 | 適合的支撐點 | 推薦位置 |
---|---|---|
雙腳 | 廣場石板地面 | 噴泉旁的花崗岩長椅前 |
臀部 | 鑄鐵長椅 | 面對11號建築的長椅 |
背部 | 長椅靠背 | 東側有樹蔭的區域 |
雙手 | 長椅扶手或隨身包包 | 西側陽光較充足的座位 |
廣場東北角的Maison de Quartier Ambiorix社區中心,二樓有對外開放的閱讀區,那裡的皮質沙發超級適合午後小憩。我特別喜歡在下午三點左右去,陽光透過彩繪玻璃窗灑進來,整個空間溫暖又安靜。記得帶本閒書,把包包墊在腰後,就是完美的「五點著陸」姿勢。
如果從中央車站過來,建議搭71號公車在Ambiorix站下車,比地鐵轉乘方便很多。週末早上廣場人很少,最適合帶著早餐來這裡慢慢享用。附近30號建築的轉角有家小咖啡館,他們的肉桂捲配黑咖啡,簡直是「五點著陸」的最佳伴侶。坐在戶外座位時,記得把雙腳平放在鵝卵石地面上,感受那種扎實的支撐感。
五點著陸是什麼?新手必學的防摔技巧
最近好多朋友開始玩跑酷或攀岩,常常聽到有人問「跌倒時怎麼保護自己?」今天就來分享這個超實用的「五點著陸」技巧,這可是運動新手一定要會的防摔基本功!簡單來說就是在跌倒時讓身體五個部位依序接觸地面,把衝擊力分散開來,避免單一部位受傷。
五點著陸的正確順序很重要,千萬不能搞錯!從腳尖開始,接著是小腿、大腿、臀部,最後才是背部。這個順序可以讓身體像彈簧一樣緩衝下墜的力道,而不是硬生生撞擊地面。記得要讓身體保持放鬆,像滾動一樣完成整個動作,太僵硬反而容易受傷。
著陸部位 | 作用 | 常見錯誤 |
---|---|---|
腳尖 | 最先接觸地面,吸收部分衝擊力 | 用腳跟先著地容易扭傷 |
小腿 | 彎曲膝蓋分散力道 | 膝蓋打直會讓衝擊集中在關節 |
大腿 | 繼續緩衝下墜力量 | 沒有順勢滾動會造成大腿瘀青 |
臀部 | 主要承重部位,面積大較安全 | 直接坐下去可能傷到尾椎 |
背部 | 最後接觸地面,完成緩衝 | 背部先著地可能造成脊椎受傷 |
練習的時候可以先從低處開始,像是跪姿慢慢往後倒,感受每個部位的著地順序。建議在軟墊上練習,穿長褲和長袖避免擦傷。很多教練都會說「想像自己是顆球」,這個比喻真的很貼切,重點就是要讓身體圓滑地滾動分散力道。
平常走路如果不小心絆到,也可以馬上運用這個技巧。我上次在捷運站差點跌倒,下意識用五點著陸的方式,結果完全沒受傷,旁邊的路人還以為我在表演特技咧!不過要提醒大家,如果是從很高的地方跌落,這個方法就不適用囉,那時候就要趕快找專業教練學習更進階的防護技巧了。
誰需要學五點著陸?運動愛好者都該知道這個保護自己的重要技巧。不管是打籃球時搶籃板、跑步突然絆到,還是玩極限運動,學會正確的著地方式能大幅降低受傷風險。五點著陸不是什麼高深技巧,但很多台灣人運動時都忽略這個基本功,等到扭傷腳踝或摔傷膝蓋才後悔莫及。
五點著陸簡單來說就是用五個接觸點分散衝擊力,讓身體像彈簧一樣緩衝。這五個點分別是:前腳掌、後腳跟、手掌外側、臀部外側和背部。當你快要跌倒時,記得不要用手腕硬撐,而是要讓這些部位依序接觸地面,像滾動一樣化解力道。很多公園阿伯打籃球時習慣用手撐地,結果手腕骨折送急診,就是沒掌握這個技巧。
運動類型 | 常見錯誤著地方式 | 五點著陸應用時機 |
---|---|---|
籃球 | 單腳著地、手腕撐地 | 搶籃板後落地、防守滑倒 |
跑步 | 膝蓋直接跪地 | 被絆倒時緩衝 |
滑板 | 用手掌硬撐 | 摔車時保護頭部 |
台灣天氣熱,很多人運動到一半體力透支就容易摔倒。特別是打羽球跨步救球、或是騎YouBike突然閃避車輛,這時候身體會本能反應用手去撐。建議平時可以在家練習,找個軟墊模擬跌倒動作,讓肌肉記住五點著陸的順序。台北市運動中心有些課程會教這個,費用不貴但超實用。
年輕人玩滑板、跑酷更要注意,網路上那些炫技影片很少告訴你摔傷有多痛。我認識的極限運動玩家都會在護具裡加裝矽膠墊,但他們說再好的護具都比不上正確著地姿勢。台中最近就有大學生玩滑板沒戴護具,手腕撐地導致韌帶撕裂,復健了三個月才好。與其花錢買昂貴護具,不如先把五點著陸練熟。
跌倒時「啪」一聲就骨折?何時該用五點著陸?跌倒瞬間的保命招其實是許多運動教練私下傳授的求生技巧。台灣人最怕騎機車犁田或雨天踩到磁磚滑倒,學會這招能讓傷害降到最低。五點著陸不是要你硬撐,而是利用身體五個相對耐撞的部位分散衝擊力,就像安全氣囊的原理一樣,關鍵在於「順勢滾動」而不是直接硬碰硬。
先講最常見的跌倒情境,你會發現這些狀況根本是台灣人的日常:
危險情境 | 適用五點著陸 | 替代方案 |
---|---|---|
機車壓到油漬打滑 | ✓ | 抓握把保持車身直立 |
樓梯踩空 | ✓ | 抓住扶手緩衝 |
跑步被絆倒 | ✓ | 小碎步調整重心 |
實際操作時要記住「五點」指的是手掌、前臂、大腿外側、臀部側邊和肩膀後側這幾個肉多的地方。重點是要讓身體像球一樣蜷曲,跌倒瞬間不要用手腕直撐地面,那根本是自殺式著陸法。我阿嬤去年在菜市場滑倒就是本能用手撐,結果橈骨骨折打了三個月石膏,早知道就該教她先側身用大腿外側著地。
練習時可以從跪姿開始慢慢往側邊倒,感受哪個部位先接觸地面。年輕人可能覺得丟臉,但你去公園看那些跳廣場舞的阿姨,她們跌倒時身體自然蜷縮的姿勢根本是高手等級。特別提醒穿高跟鞋的女生,遇到緊急狀況直接放棄形象,該滾就滾,畢竟扭傷腳踝比摔破頭划算多了。